11月13日晚,风则江大讲堂第382讲“清华简与中国古代的简帛文化”专题讲座在铁城科教馆一楼报告厅举行,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教授、中心副主任,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史学会、北京历史学会理事刘国忠应邀作专题报告。鲁迅人文学院教师俞志慧主持讲座。
刘国忠教授以中国古代简帛文化的历史演进为宏观背景,从“书于竹帛”这一造纸术前的核心文明书写传统切入,围绕清华简的学术价值、简帛文化的深远影响,构建了兼具学术深度与本土关怀的叙事框架。讲座伊始,他巧妙提及“近日绍兴出土竹简”,拉近了听众与两千多年前“竹简”的距离。他从竹简制作工艺、毛笔使用渊源等基础常识入手,系统梳理了竹简、木简、简帛等书写载体的发展脉络,串联起汉字行款排列、书籍核心术语等与简牍制度的内在关联,带领听众触摸造纸术前华夏文明的书写密码。他重点剖析了清华简的入藏背景与核心特质,详解其在纠正传世古籍讹误、印证夏商周古史体系、补充两周之际关键史实等方面的重大贡献,介绍了《算表》作为世界最早十进制算具的吉尼斯认证成就。
同时,刘国忠教授梳理了中国古代文字载体的演变脉络与简帛文化的独特地位,强调以竹简、木牍、帛书为代表的书写材料,在造纸术普及前长期承担着文明传承的核心使命。从殷商时期甲骨、金文的特定用途局限,到两周至秦汉时期竹木简的广泛通行,再到江南地区因独特水文条件得以保存的绍兴竹简等考古发现,简帛文化在不同历史阶段持续发展,不仅塑造了汉字“从上到下、从右到左” 的书写传统,更孕育了 “册”“篇”“卷” 等中国书籍制度的核心术语,成为理解早期中华文明传播与发展的关键线索。
本场讲座视野宏阔、论证严谨,兼具学术思想深度与文化传播价值。刘国忠教授以清晰的逻辑框架与深厚的学术积淀,结合清华简等珍贵出土文献、历史典籍记载及各地考古发现,深入浅出地解读了中国古代简帛文化的发展脉络与清华简的学术价值,让在场师生深刻认识到简帛文化作为中华文明重要载体的历史意义,以及清华简“填补史料空白、纠正典籍讹误”的独特价值,对中国早期文明研究与传统文化传承的时代意义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进一步激发了对出土文献与地方历史文化研究的关注。

文字:李承昕 编辑:伍环 赵晗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