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报告讲座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报告讲座 >> 正文

冯贤亮教授做客风则江大讲堂讲授“‘读书何为’:晚明江南人士的生活追求”

发布日期:2025-11-10    来源部门:马克思主义学院     点击次数:

  11月2日晚,风则江大讲堂第381讲“‘读书何为’:晚明江南人士的生活追求”专题讲座在铁城科教馆一楼报告厅举行,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冯贤亮应邀作报告。校党委委员、宣传部部长宋浩成出席讲座。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杜坤林教授主持讲座。

  冯贤亮教授以“读书何为”这一命题为核心,系统梳理了晚明江南士人生活的历史图景与精神脉络。他指出,江南士人生活的建构离不开经济、文化与政治三大基础:城乡经济活跃、商业兴盛,为士人提供了物质保障;府州县行政控制成熟、忠诚度高,使得士人群体与政权关系紧密;地主、富商、士绅密集,科举昌盛,家族宗族众多,地域社会中结构性力量多元,构成了士人生活的社会土壤。

  冯贤亮教授从“立身、处世、报国、救世”四个方向展开,深入剖析了晚明士人的人生选择与价值追求。他以顾鼎臣、王时敏、袁仁等人为例,指出晚明士人或致力于道德修养,或隐逸山林,或投身政治,体现出士人生活的多重面向与复杂心态。他们不仅以读书为进身之阶,更在“为何而读”的问题上,展现出对个体生命意义与社会责任的深刻思考。

  谈及家族、科举与姻亲时,冯贤亮教授引入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本的视角。他指出科举成功者大多出自“耕读之家”,城市生活提供了更多成功机会,而乡村则相对受限。魏大中与高攀龙、陈龙正、钱士升等人形成的“强连带”网络,不仅输送资源与信息,更在心理上给予强大支持,成为其科举跃升的关键推力。

  在探讨士人生活与江南文化的关联时,冯贤亮教授以何炳棣、王士性等人的研究为切入点,分析了晚明士人在物质与精神层面的双重追求。一方面,士人钟情于身心欲望的满足,追求物质享受与生活乐趣,对儒家纲常礼教提出质疑与批判;另一方面,他们以“奇、华、怪、痴”为风格标志,在奢侈生活中透露出颓废气息,却又力求塑造优雅姿态,将生活追求包裹在审美外衣之下,引发了深刻的雅俗之辩,成为人性自由与发展的独特表达。

  讲座最后,冯贤亮教授总结指出,晚明社会呈现出复杂而多变的形态,而士人作为社会文化的重心,其日常生活形态不仅具有核心性与引领性,更在大历史进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他强调,士人生活不仅是江南文化精神的重要来源,也为我们理解中国传统社会的文化逻辑与价值追求提供了深刻视角。通过对“读书何为”这一问题的历史回应,我们得以窥见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也更能理解士人如何在变迁中坚守、在困顿中超越、在文化中自省。

  本场讲座视野宏阔、论证严谨,冯贤亮教授以深厚的学术积淀与细腻的史料分析,为在场师生呈现了一场思想与历史交织的学术盛宴,令人深刻感受到晚明江南士人“读书何为”的精神追问与时代回应。


文字:徐兴念 编辑:伍环 赵晗宇

地址:绍兴市城南大道1077号 | 邮编:312000

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绍兴文理学院 |  浙ICP备05014572号-2 | 浙公网安备 330304020007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