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晚,图书馆一楼报告厅座无虚席,浙江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浙江大学公众史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法国史研究会副会长吕一民应邀做客风则江大讲堂第380讲,作题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抵抗还是‘合作’?法国知识分子二战中的不同选择与命运”的专题讲座。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杜坤林主持讲座。


吕一民教授以“战争的世纪”为宏观背景,从二战带给法国的“至暗时刻”切入,围绕“合作”还是抵抗的抉择及其引发的不同命运,构建了一个兼具深度与温度的历史叙事框架。讲座伊始,他以在里昂邂逅蔡元培铜像的经历为引,带领听众穿越时空,走进二战时期法国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并巧妙串联起中法的人文交流脉络。他系统梳理了从一战后的“和平主义”思潮到1940年法国战败的历史变迁,重点剖析了维希政权建立后知识界的立场分化:既解读了戴高乐、让·穆兰等人的抵抗行动,也以罗曼·罗兰、加缪等作家为例,阐述了他们如何以笔为刃,在创作中叩问人性、坚守良知,推动社会对和平与正义的深刻反思。最后,他以“欧亚同慨”作结,点明战争与和平是人类社会永恒的命题。
吕一民教授还借用法国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的名言“对现实的不理解,必然肇始于过去的无知”警示我们,“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际,为助力国人更清醒、准确地认识和理解当今世界的现状与演进,有必要基于“现实关怀”丰富和深化对纷繁复杂之过去,包括反法西斯战争时期中外历史的认知,并强调在对浙江和绍兴特色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时,有必要适时体现出应有的现实性。
讲座史料详实、视野宏阔,兼具历史深度与现实关怀。吕一民教授以严谨的学术态度与生动的叙事方式,带领师生深入理解战争与人性、选择与命运的复杂关系,进一步拓展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历史意义的认知,激发了广大师生对和平、正义与知识分子责任的深刻思考。
文字:徐兴念、顾锌伊 编辑:赵晗宇 伍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