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报告讲座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报告讲座 >> 正文

赵剑英教授做客风则江大讲堂讲授“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历史发展逻辑”

发布日期:2025-09-29    来源部门:马克思主义学院     点击次数:

  9月26日晚,风则江大讲堂第378讲“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历史发展逻辑”专题讲座在铁城科教馆一楼报告厅举行,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赵剑英应邀作报告。校党委书记崔凤军、校纪委书记唐晓青、副校长赵浪平,校党委委员、宣传部部长宋浩成,办公室、人文社科处主要负责人、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和全校师生代表200余人聆听讲座。原校党委书记、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绍兴文理学院研究基地)主任汪俊昌教授主持讲座。

  赵剑英教授以“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这一重大命题为核心,系统梳理了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历史发展脉络与时代价值。赵剑英指出,中华文化主体性贯穿5000多年文明史。文明萌芽酝酿时期,新石器时代“满天星斗”般的地域文化交融,到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华文化主体性根基;西汉以后,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思想文化结构确立,历经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拓展、对外文化交流的辐射,形成了鲜明的历史发展形态。

  同时,赵剑英深入剖析了近代以来中华文化主体性遭遇的危机与重构历程,强调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重塑并不断增强中华文化主体性。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纲领提出,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精神谱系的丰富,再到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中华文化主体性在探索中持续巩固。

  针对新时代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巩固与发展,赵剑英重点阐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作用。赵剑英指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创立与实践,通过高扬马克思主义旗帜、提出“两个结合”重要论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力量、推动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健康向上网络文化、秉持开放包容的文明交流态度等多维度举措,为中华文化主体性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形成了思想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与实践创新的丰硕成果。

  本场讲座视野宏阔、论证严谨,兼具学术思想深度与实践指导价值。赵剑英教授以清晰的逻辑框架与深厚的学术积淀,结合丰富的历史文献与现实案例,深入浅出地解读了中华文化主体性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让在场师生深刻认识到中华文化“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旺盛生命力,对文化传承创新的时代意义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进一步增强了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


文字:徐兴念 梁哲悦 

地址:绍兴市城南大道1077号 | 邮编:312000

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绍兴文理学院 |  浙ICP备05014572号-2 | 浙公网安备 330304020007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