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晚,绍兴文理学院青春讲堂“青年与城市共成长”第十四讲开讲,绍兴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李龙彬带来《何为考古,考古为何》讲座,带领师生走近考古学科,解读其内涵与时代价值。

何为考古:定义与脉络
李龙彬首先阐释了考古学的定义,指出其核心是“研究古代人类活动遗留实物的学科”。他梳理了考古学从欧洲文艺复兴起源,到19世纪引入地层学与类型学,再到1921年安特生发掘仰韶村开启中国考古学的历程。他还介绍了考古学的多种分类方式,并指出其实物资料的局限性,让在场师生对考古这一学科有了更全面的认知。
考古何为:任务与意义
李龙彬指出,考古学肩负探寻人类、农业与文明起源三大任务。考古成果意义重大,不仅能延伸历史轴线、增强历史信度,更能丰富历史内涵、活化历史场景,清晰展现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脉络与灿烂成就。他强调,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考古工作,文化自信正是植根于五千多年的文明传承。
如何考古:方法与绍兴实践
李龙彬系统讲解了考古调查、勘探、发掘与资料整理的完整流程,并强调中国考古发掘“国家行为、双重审批、文物国有”的管理原则。他进一步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指出考古的最终目的是保护与传承。通过西安大明宫、二里头、三星堆等案例,他展现了考古成果如何从“地下沉睡”到“活态呈现”。
随后,他聚焦绍兴本土实践:印山越国王陵实行“原址保护+展馆建设”,王阳明新建伯府凭借考古成果实现原址复建,宋六陵正打造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这些案例生动诠释了“保护第一、活化利用”的原则。李龙彬还细数了从印山越国王陵、小黄山遗址到九里古墓群等一系列绍兴重大考古发现,它们串联起绍兴从史前到明清的历史经纬,也标志着绍兴考古从起步到获国家资质、瞄准建成全国有影响力机构的跨越式发展。
讲座尾声,李龙彬以“文明的传承与新生”进行总结,从考古学科的核心内涵到田野实践的严谨路径,从绍兴本土的遗存解码到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这场分享既是对“何为考古、考古何为”的生动回应,更是对中华文明根脉的深情回望。他寄语在场青年,考古是与千年历史对话的密钥,而文化遗产承载着我们民族的精神基因,愿更多青年以热忱作舟,以责任为桨,承载遗存中的文明火种,在当代社会续写古老文脉的崭新篇章,让积淀千年的智慧在时代的土壤里生生不息、绽放新光。
青春讲堂互动:
校青年志愿者协会成员、蔡元培艺术与设计学院美术教育241班柏世可乐同学:李老师您好,我们能否可以通过志愿服务参与考古挖掘?另外很好奇,考古是以出土文物为目的,还是以见证历史为目的,文物是否可以用金钱价值来衡量?
李龙彬:感谢你的热情,但目前考古领域暂未开放志愿者直接参与挖掘,不过在博物馆讲解、公众教育等方向有志愿服务空间。考古的核心目的不是挖掘文物本身,而是通过实物证据研究历史、复原古代社会面貌,尤其是对没有文字记载的远古时期,考古是了解古人生活的唯一途径。文物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历史、艺术与科学三个方面,而非金钱。我们关注的是它所能传递的文化信息与文明历程,而非市场定价。希望这个回答能帮助你更理解考古的意义。
商学院工商管理251班吴溦同学:李老师您好,近年来考古盲盒流行,还有我们国内这方面的综艺节目也多,想问您如何看待考古IP化、网络化这个问题?
李龙彬:这个问题很有意义。如今考古通过网络和IP化形式传播,确实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关注,总体来说是好事,它让历史变得更生动、更可感知。当然,网络上信息质量不一,建议同学们多关注官方和专业媒体发布的考古内容,比如去年安徽武王墩墓的直播,就是一次很好的示范——既有专业性,也有传播力。至于考古盲盒,它通过互动和趣味方式,培养青少年的动手能力和对历史的兴趣,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但我们也要认识到,真正的考古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其核心是复原历史、解读文明,而不仅仅是娱乐或“开盲盒”的体验。
摄影:韩张阳 丁楚雄 文字:周悦 陈林霞 编辑:伍环 赵晗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