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校园速递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校园速递 >> 正文

青春讲堂|寿勤泽解码陆游的艺术世界:领略腕下春秋与文士气象

发布日期:2025-10-16    来源部门:校团委、高等人文研究院     点击次数:

  今年是陆游诞辰九百周年,10月15日晚,西冷印社社员、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审寿勤泽以“腕下春秋与文士气象——陆游的艺术世界”为主题,带来青春讲堂“青年与城市共成长”系列讲座第十一讲。讲座深度挖掘陆游的艺术成就与精神内核,吸引了众多古典文学爱好者参与。寿勤泽凭借对陆游艺术世界的独到深刻洞察,梳理其人生脉络,为听众搭建起理解其早年受爱国思想熏陶、中年入蜀从戎、晚年田园创作的艺术风格演变的历史坐标系。

早年积淀:艺术初心初萌

  寿勤泽聚焦陆游早年,解析其艺术创作探索特质。陆游早年受家庭浓厚爱国氛围熏陶,为日后作品精神内核埋下伏笔,此时创作处于积累与尝试阶段。诗歌领域,作品尚未形成鲜明特色,侧重打磨笔墨技法,为后续创作奠基。“儿时爱书百事废,饭冷胾乾呼不来。”寿勤泽借陆游《自嘲》诗句,指出其此时已钻研书艺,对书法的热爱贯穿一生,此阶段积累成为其艺术生涯重要起点。

中年仕途:以艺术为心灵归处

  谈及陆游中年宦海沉浮,寿勤泽强调,“漂泊”与“失意”让艺术成为其心灵“避风港”。陆游怀揣“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壮志入仕,却因主战立场屡遭排挤。在艺术风格重要蜕变期,人生境遇巨变让作品迸发全新生命力。入蜀军旅生涯成为创作关键转折点,诗风摆脱早年拘谨,转向宏肆奔放,充满战斗气息与爱国激情,“铁马秋风大散关”等名句便是豪情写照。书法风格上,笔势愈发灵动,陆游借书法抒发郁闷、忘却烦恼,艺术成为对抗现实困境、维系精神世界的重要支撑。

与友论艺:珍惜相知情谊

  身处乱世,陆游与友人在艺术中寻慰藉。寿勤泽讲述陆游与周必大、杨万里交往细节,墨香茶香间尽显知己慰藉,艺术成为维系文人友谊的桥梁。讲解陆游与朱熹交往时,寿勤泽概括为“学术有分歧,情谊却深厚”的“相爱相杀”,深入剖析两人艺术观念碰撞与相互尊重。朱熹作为理学大师,强调“道问学”;陆游更偏向“尊德性”,追求艺术创作个性解放与情感表达,观念差异致两人在学术与艺术交流中时有分歧。但观念分歧未影响深厚友谊,书法切磋中,“笔札精妙,意致高远”道出朱熹对陆游书法的欣赏。寿勤泽表示,这种“和而不同”的交往模式,体现宋代文人群体多元包容、精神生活丰富,也让陆游艺术认知在交流中深化。

晚年归田:艺术再绽高光

  针对陆游晚年隐居阶段,寿勤泽深入剖析其艺术风格再次升华。晚年陆游远离朝堂,回归田园,诗作质朴沉实,既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清旷田园风味,又暗藏“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的苍凉人生感慨,将生命感悟融入日常景致描摹。散文创作上,以《入蜀记》与《老学庵笔记》为例,陆游晚年散文功力尽显。书法上,正体沉雄浑厚,尽显刚正气节,作品承载鲜明豪迈风骨。

  讲座尾声,寿勤泽总结道:“即使在最艰难的时代,热爱艺术、追求美的心灵,也能开辟出辽阔多彩的精神疆域。”本次讲座,寿勤泽的解读兼具专业性与通俗性,让听众全面认知陆游艺术成就,深刻体会作品文化价值与精神力量,为经典文化当代传播注入鲜活活力。

  青春讲堂互动:

  鲁迅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247班陈新茹同学:寿老师您好,在当今这种快节奏的时代,陆游“于笔墨纸砚间寻找心灵归宿”的生活哲学,可以给我们提供哪些借鉴?

  寿勤泽:陆游的艺术人生对于我们提供的时代的启示体现在这几个方面:首先,要对自己要有准确的定位。陆游一生遭遇诸多挫折,但他始终对自己有着清晰的认知,明确自己作为知识分子“对国家担责”的核心使命。他既保持着百折不挠的精神底色,又懂得根据时势灵活调整,为自己的才华施展寻找合适的空间。其次,要塑造丰富的人格,陆游既有深厚的家国情怀,又拥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在复杂的环境中始终坚守自我。最后,要秉持理性的生活方式。陆游有着科学的生活态度,比如他喜欢豪饮绍兴黄酒,但从不醉酒;坚持登山锻炼。这种“放而有收”的理性,完全可以延伸到现代,帮助我们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和生活观。

  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纺织工程241班韩妃同学:非常感谢老师的分享,刚刚的演讲中提到了“浙学”,我想请问从区域文化与哲学传承的角度来看,陆游晚年定居绍兴(山阴)对他的文化创作产生了哪些影响?

  寿勤泽:绍兴地处越文化的核心区域,堪称浙江文化的典型代表,处处散发着古色、古香、古味的独特魅力。陆游是土生土长的绍兴人,越文化中“重实力、重功利、重民生”的特质对他产生了深刻影响。陆游的思想深深融入了民生本色,紧密贴近绍兴这片故土。对于“浙学”这一极具地域特色的思想流派,他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突破了中原主流文化“重礼节、重秩序”的局限,更加重视民生,与山阴这片土地紧密相连。在文化创作上,陆游传承并创新了越文化,作品具有鲜明的越文化特色和越人风采。比如,他对服装文化有着诸多细致的描写,这些相关内容都记载于《渭南文集》之中,对于纺织专业的研究而言,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文字:周悦 陈佳艺  摄影:丁楚雄  编辑:赵晗宇 张冉

地址:绍兴市城南大道1077号 | 邮编:312000

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绍兴文理学院 |  浙ICP备05014572号-2 | 浙公网安备 330304020007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