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媒体聚焦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绍兴日报11月3日:古老心学释放蓬勃生命力 全国大学生传习研讨营推动阳明智慧的当代转化

发布日期:2025-11-03    来源部门:鲁迅人文学院     点击次数:

  10月31日至11月1日,以“阳明学的开新与践行”为主题的第六届全国大学生传习研讨营在绍兴文理学院举行。全国60余所高校的106名青年学子齐聚绍兴,在热烈的研讨交流中,展现出阳明学研究在新时代的蓬勃生机。

  理论阐释新突破

  青年学者在理论层面对阳明心学核心概念进行了富有创见的当代阐释。苏州大学博士李玉奇的研究打破了将良知简单等同于主观直觉的传统理解,提出“良知结构中包含客体化因素”。这一创新观点揭示了良知在道德判断中必须回应客观情境的内在要求,为理解心学实践提供了新的哲学视角。

  西安交通大学博士郝绥涛从人类精神处境切入,深刻揭示了良知“说不可说”的本质特性。他的研究指出,良知作为一种先天的道德能力,既需要通过语言表达,又超越语言的局限,这一发现深化了对良知复杂性的认识。

  在理论体系建构方面,中山大学硕士邹兵对“己”概念“为己、克己与无己”三重内涵的解构,展现了阳明学对自我认知的深刻洞察。延边大学硕士毛雨彤的研究更具挑战性,她通过“心外无物”与“缸中之脑”的哲学对比,探索了阳明学回应近现代怀疑论的可能路径,推动心学与当代哲学思潮的深度对话。

  这些理论创新不仅体现了青年学者对传统经典的深入理解,更彰显了他们推动传统思想与现代学术对话的勇气和智慧。

  研究方法新路径

  本次研讨会在研究方法上展现出诸多创新突破。多位青年学者运用数字人文技术,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对阳明心学在明代的传播路径进行可视化分析,发现心学在云南、甘肃等边疆地区的接受程度远超既往认知,揭示了阳明学跨越地域文化差异的强大生命力。

  香港中文大学博士杨思源的研究方法尤为独特,他通过构建晚清报刊数据库,系统分析了王阳明形象从哲学家向大众文化符号的转变过程。这项研究不仅展现了思想史与媒介史的交叉创新,更揭示了传统文化在近代社会转型中的适应与演变。

  跨学科研究成为本次研讨会的一大亮点。四川社科院硕士王婷婷将阳明心学与社会工作认知理论相结合,探讨了“致良知”在现代心理咨询中的应用价值;湖南财政经济学院硕士颜依婷则探索了心学教育思想与人工智能技术的适配性,为传统智慧的现代化传承开辟了新路径。这些研究突破了传统哲学边界,构建了“阳明学+”的创新范式,展现了年轻学者在方法论上的开拓精神。

  实践领域新拓展

  在实践转化层面,青年学者将阳明智慧引入多个新兴领域。上海财经大学博士屈甲茂探索了“良知”在司法裁判中的应用机制,提出“良知判断”可以弥补成文法的局限。绍兴文理学院硕士李蕊、吴建翰则将“致良知”与“事上磨炼”引入会计职业伦理建设,强调“心体透明”对职业伦理重塑的重要作用。

  面对当代青年的精神困境,研究展现出强烈的现实关怀。绍兴文理学院硕士吴敏菲提出,在“内卷”与“躺平”之间,阳明心学提供了“第三条路”——“循天理而动”,为青年心态调适提供了传统智慧资源。

  莫斯科国立大学博士李雅文从国际关系视角探讨了阳明心学对中国当代外交理念的影响,为心学思想的国际传播开辟了新维度,展现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另一种可能。

  这场以“开新与践行”为使命的学术盛会,成功搭建了传统智慧与当代青年的对话平台。青年学者以创新的视角和扎实的研究,让古老的心学智慧在当代社会持续释放其蓬勃生命力。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推动了阳明学的当代转化,也为绍兴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注入了新的学术活力。(见习记者 沈佳)


  原文链接:http://epaper.shaoxing.com.cn/sxrb/pc/content/202511/03/content_615239.html

地址:绍兴市城南大道1077号 | 邮编:312000

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绍兴文理学院 |  浙ICP备05014572号-2 | 浙公网安备 330304020007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