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缕新香蕴旧巷
鲁迅故里“无废细胞”生长记
高温未退,鲁迅故里张马弄内,参天古树投下的浓荫成为游客惬意的歇脚处。树影斑驳中,几位身着旗袍的年轻女孩正倚着凌霄花盛开的马头墙拍照。“来之前听说这条巷子臭豆腐味很浓,可我闻到的却是淡淡花香。”来自徐州的游客马佳丽分享了她的旅游体验。
这条仅350米长的街巷,是无数读者探寻鲁迅文学世界的“第一现场”,更是绍兴古城文旅版图上的“C位”地标。然而,正是这样一个承载厚重文脉的地方,也曾面临与许多热门景区相似的困境:业态单一,管理不精细,特别是密集的臭豆腐等经营摊点产生的油烟与气味,一度让慕名而来的游客颇感困扰。
改变,源于一场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引领下的深层探索。
2019年,绍兴作为浙江省唯一入选地级市,跻身全国首批“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同一年,古城保护工作全面启动。如何将绿色动能注入到古城更新的肌理当中,使之成为古城蝶变焕新的持久动力?为答好这道题,我市率先提出“无废细胞”这一新概念,即通过构建一个个微观层面的绿色单元(如街区、学校、工厂等),以点带面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并将其作为实现“无废城市”目标的关键载体。
基于此,越城区进一步构建“系统谋划+过程创新+全民参与”的“无废细胞”打造模式。在此框架下,一套融合了古城更新与“无废”标准的新型治理体系逐渐成形。它细致规范垃圾分类、资源回收、油烟净化等环节,更从顶层设计入手,推动古城从单一的观光功能向“文化体验+绿色消费”转型。去年,包括绍兴古城在内,全市共创建“无废细胞”703个。
位于古城核心的鲁迅故里,首当其冲成为培育“无废细胞”的理想土壤。“这并不是简单的环境整治,而是将街区视为一个有机的‘细胞’,从管理机制、产业布局到日常运行进行系统性再造。”市生态环境局越城分局有关负责人说。
变革体现在最细微处。以往困扰游客的油烟问题成为鲁迅故里治理的重点。街区对餐饮业态,特别是臭豆腐摊点进行了集中规划与升级改造。过去直排的油烟,如今通过加装高效净化装置并纳入统一收集处理体系,实现达标排放。对于新引入的商户,“绿色准入”成为硬指标,要求其餐饮设施必须符合环保标准,接入统一的环保管理网络。
业态优化是更深层的“减废”。街区引导低端业态升级,引入北京鲁迅博物馆、人民文学出版社等文化空间,推动商户从“卖小吃”向“卖文化”转变。百草园内的文创店“百草园的下午茶”便是典型。该店负责人王渭能介绍,店铺采用可重复使用的小酒坛、青瓷碗等餐(饮)具,“游客很愿意为这份创意和环保买单”。这种模式在提升文化体验的同时,有效减少了一次性用品消耗。
如今,“无废”理念已悄然融入街区的日常肌理。可爱的“迅哥儿”形象化身“无废大使”,发起“烟蒂换文创”等趣味活动;身着绿马甲的“微光”志愿者服务队活跃在街巷间,耐心引导垃圾分类;就连街角的垃圾桶也经过科学布局,实现“撤桶并点、定时清运”,使环境更加整洁有序。这些点点滴滴的改变,共同构筑起一个绿色、低碳的文旅空间。
数据显示,去年鲁迅故里历史街区游客量突破411万人次,14家自营店年营收超2500万元;今年以来游客量已超340万人次。荣誉也随之而来——先后获评最清洁旅游景点、浙江省古树名木文化公园、国家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等。今年上半年,鲁迅故里历史街区还入选省首批“无废商业街区”重点培育名单。人潮涌动之际,街区反而更加洁净;商业繁荣之下,垃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
鲁迅故里的实践,其意义超越了一条街巷自身的提升。它为绍兴古城在有机更新中系统培育“无废细胞”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样本。当古城的保护与发展规划预先融入了“无废”基因,每一个历史街区、每一处文化地标都能成为一个健康、活跃的“绿色单元”,共同支撑起古城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记者 裘玮)
专家论“策”
文绿共融
鲁迅故里以“无废细胞”建设为切入点,将生态理念植入文化场景,使绿色运营反哺文化魅力,变生态约束为品质提升的内生动力。
文绿共融是历史街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命题。绍兴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引,通过文绿共融推动历史街区业态升级与治理重塑,将文化底蕴转化为绿色体验,实现了历史街区保护与低碳发展的有机统一。
实践证明,文化传承与绿色转型可相得益彰。这启示我们,只要坚持以文塑绿、以绿润文,推动生态价值与文化价值深度融合,每一条老街都能焕发新时代的生机与韵味。 (绍兴文理学院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 胡保卫)
原文链接:http://epaper.shaoxing.com.cn/sxrb/pc/column/202509/28/node_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