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9日,由Carbon Research期刊主办、绍兴文理学院等承办的第二届Carbon Research大会在绍兴富悦温德姆大酒店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潘德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Carbon Research主编吴丰昌,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教授汪华林,绍兴文理学院校长赵阳等出席会议,来自全国155所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的400余位专家学者等参加会议。


11月8日的开幕式上,赵阳在致辞中代表学校向参会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和诚挚感谢,并介绍了绍兴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活力,以及学校、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发展历程和办学成果。他指出,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生物与环境类学科发展经历前所未有的转型升级,人才培养正面临深刻变革和重大挑战。他表示,期待通过本次大会,为推进我校学科建设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新的思路,为大家带来丰富的学术启迪和宝贵的实践参考。

吴丰昌院士在致辞中指出,碳科学研究在服务国家“双碳”战略中肩负重大使命,面临时代机遇。本次大会聚焦碳材料研发与应用、碳循环与全球环境变化、碳中和科技创新与协同增效、“双碳”战略与产业融合等关键领域,汇聚产学研力量,深化跨学科协同攻关,期待各位专家学者以会议为纽带,共同为实现“双碳”目标,加强“双碳”人才培养,汇聚全球气候治理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贡献力量。
绍兴文理学院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胡保卫主持开幕式。

主旨报告环节,潘德炉院士作“AI助推广义蓝碳新质生产力的思考”主题报告,深入探讨人工智能与蓝碳研究融合的巨大潜力与发展。
吴丰昌院士作“我国新污染物治理重大科技需求”主题报告,系统剖析我国新污染物治理面临的挑战与核心科技需求。

汪华林院士作“从C-H-O到C-H的人工加速器构建”主题报告,为碳化学转化提供创新思路。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Hojeong Kang教授以“A new challenge for blue carbon: Invasive plants amplify methane”为题,揭示外来入侵植物对蓝碳系统的复杂影响,提出蓝碳研究的新视角。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李芳柏研究员聚焦“红壤酸瘦污多重障碍协同治理及粮食安全”,展示碳科技在环境治理与粮食安全中的关键作用。哈尔滨工业大学田禹教授在“大数据趋动的流域水质创优技术与创备”报告中,展示大数据在流域治理中的驱动作用。北京林业大学许凤教授介绍“木质素绿色分离及功能材料制备研究”,聚焦生物质资源的高值化利用。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朱向东研究员阐述“生物质炭的环境土壤学效应”,深化对生物质炭环境行为的理解。浙江天行健水务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徐军从产业实践出发,分享“天行健陶瓷膜在现代化污水处理中的应用”,展现“减污降碳”的先进技术路径。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颜晓元教授、昆明理工大学潘波教授、佛山大学王海龙教授、南京农业大学高彦征教授分别主持主旨报告环节。
会议共安排了9场大会主旨报告、12个专题论坛和4个研究生专场,设有20余项海报展示,重点涵盖工程碳材料与生态修复、碳循环与环境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先进碳基催化转化与储能、生物炭与农业环境、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双碳技术政策与产业融合、蓝碳增汇理论与技术等方向,系统展现了碳科学领域的前沿动态与创新成果。
大会期间,青年学者沙龙点燃学术火花。吴丰昌院士为沙龙致辞,南京大学钟寰教授作题为“写作的BPAS模式”精彩报告,为青年学者的科研之路提供高水平的指导。
与会人员纷纷表示,大会的成功举办,为碳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产业界人士和青年人才搭建起高水平、多维度的学术交流与产业对接平台,大会以前沿视野碰撞智慧火花,以创新成果凝聚发展共识,以学术传承、实践赋能助力青年人才成长,为碳研究领域的技术突破、学科交叉与高质量发展明晰路径,拓展了空间。
编辑:伍环 赵晗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