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学校要闻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校要闻 >> 正文

校党委书记崔凤军讲授“开学第一课”:以地方为师,在名士之乡书写青春华章

发布日期:2025-09-25    来源部门:宣传部     点击次数:

  9月25日下午,绍兴文理学院2025年秋季学期“开学第一课”在铁城科教馆报告厅举行。校党委书记崔凤军以《以地方为师:在名士之乡书写青春华章》为题,为全体新生带来了一堂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的“开学第一课”。校党委副书记黄坚参加。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座城市的历史文脉,必定是滋养青年成长的精神沃土;而大学的意义,正是要让你们在这片沃土上扎根,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坐标。”崔凤军书记开宗明义,指出绍兴这座被毛泽东主席誉为“鉴湖越台名士乡”的历史文化名城,为大学生提供了独特的文化滋养和成长沃土。

  

  十位越地名人,十堂成长必修课

  崔凤军书记以绍兴千年古城为卷,以十位越地先贤为脉,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新时代大学生的成长之道。从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担当精神,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坚韧品格,到王充“疾虚妄,求实诚”的求真态度;从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极致追求,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家国情怀,到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实践智慧;再从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开放胸襟,鲁迅“世上本没有路”的创新勇气,到辛亥三杰“敢为人先”的使命担当,以及校友滕皋军院士“把论文写在患者康复病历上”的奉献精神——崔凤军通过一个个生动故事,将越地先贤的精神内核与当代大学生的成长需求紧密结合。

  “这些从绍兴走出的精神密码,终将成为你们成长的‘源代码’”。崔凤军强调,真正的成长是精神的拔节、思想的觉醒、责任的担当,而绍兴这座城市恰好为大学生们提供了最好的“成长教材”。

  传承百年文理根脉,弘扬“修德求真”校训精神

  崔凤军回顾了学校116年的办学历程,从1909年山会初级师范学堂起步,历经多次变迁与发展,至今已成为一所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高等学府。崔凤军详细阐释了学校“修德求真”校训精神的深刻内涵,指出“修德求真”的校训精神至少包涵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弘毅自强的奋斗精神、追求卓越的开拓精神、敬业爱校的奉献精神。他强调,学校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兼具家国情怀与专业素养的人才。他提到,学校近年来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全体师生的奉献,如“卓越奖学金”激励学子追求卓越,“爱心承诺”活动凝聚爱校情谊等,这些精神传统正是“修德求真”的生动体现。

  三句箴言寄语新生

  课程尾声,崔凤军书记向全体新生赠送三句箴言:一是要把“根”扎进越地文脉,多去鲁迅故里、沈园、兰亭等绍兴文化地标,让文化浸润成长,让成长更有厚度与深度;二是要把“路”走在大有可为的时代,多进实验室,多下基层,多交朋友,让自己的能力配得上“野心”,让努力赶得上时代;三是要把“心”放在成就更好的自己,少与别人比高低,多和自己较劲,每天进步一点,毕业时比入学时更成熟优秀。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崔凤军勉励同学们,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希望同学们不负韶华、只争朝夕,在大学生四年里以地方为师,不断汲取绍兴名士精神密码和“修德求真”校训基因,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华章!

  一个多小时的课程,全场座无虚席,全体师生听得聚精会神、意犹未尽。同学们为身处千年历史文化名城而骄傲,为学校的发展成就而振奋,为崔凤军书记的殷切期望而信心倍增。

  2025级新生代表,办公室、宣传部、学工部、研工部、安全保卫部、校团委等职能处室负责人,各二级学院党委副书记、学生科长等260余人现场聆听授课

  课后,与会学生们纷纷走上讲台与崔凤军沟通交流并逐一合影留念。

  崔叔的这堂课为我校准了大学生活的“坐标系”:以越地为镜,明所学之方向;承名士风骨,定所为之心志,不做象牙塔里的旁观者,要做融入地方的践行者。新学期,我愿做一株“越地新苗”,以专业为基、以实践为要,在这片热土上写好青春答卷,让名士风骨在我们这代人手中焕发新光。

——化学(师范)251班 曹然艺欣

  崔书记以十位越地名士为引,为我们揭示了成长的“解题密码”。在绍兴这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里,每一处风物都如同一个开放的文本。崔书记的讲课,正是引导我们如何将这部厚重的“地方性知识”读透、读活,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批评视野与人文底色。作为一名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学生,能在鲁迅故里求学何其有幸!我愿以笔为桨,溯流而上,找寻属于自己的声音。

——汉语言文学(师范)253班 葛云锦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崔叔讲的王阳明“知行合一”。他让我明白真正的成长源于实践与反思的结合,而非空谈理论。在确立人生方向后,要勇敢行动,在事上磨练,方能抵达真知。大学生正处于探索自我与世界的关键期,王阳明的思想如同一盏明灯:唤醒内在力量,以良知为罗盘,在行动中构建属于自己的生命意义,实现从知识到智慧的飞跃。

——思想政治教育(师范)251班 张优

  崔书记的开学第一课让我对绍兴这座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有了全新认知。崔书记强调的“名士风骨”,让我想到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担当,王羲之“临池学书”的专注,恰与土木人“建百年工程”的追求相通。未来四年,我想以古桥为尺丈量结构之美,以老宅为鉴钻研材料之实,让绍兴的人文底蕴融入每一张设计图,在名士之乡的沃土上,筑就属于新时代土木人的青春华章。

——智能建造251班 任佳萱

  听了崔老师的分享,“以地方为师”这句话让我深受触动。我们脚下的这片名士之乡,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坐标,更是一座充满智慧与力量的活态课堂。先贤们的风骨与智慧,如同灯塔,照亮我们前行的路。站在他们的精神高地上,我们更感责任在肩。这激励着我,要将青春的汗水挥洒在这片沃土上,用实践的脚步去丈量、用创新的思维去传承。我相信,在绍兴,在绍兴文理学院,书写的青春华章,将因深厚底蕴而格外精彩,因时代担当而无比闪亮,像崔老师说的那样“向下扎根,向上生长”,不负时代,不负韶华!

——美术与书法2501班 张婉情


摄影:张志远 文字:彭江 编辑:张冉 赵晗宇










地址:绍兴市城南大道1077号 | 邮编:312000

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绍兴文理学院 |  浙ICP备05014572号-2 | 浙公网安备 330304020007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