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上午,由鲁迅文化基金会、中共绍兴市委宣传部和绍兴文理学院共同主办的“大师对话:鲁迅与狄更斯”中英文化交流活动在绍兴文理学院风则江大讲堂举行。狄更斯先生后裔、英国狄更斯研究专家、鲁迅先生长孙、中国鲁迅研究专家们济济一堂,共同围绕鲁迅与狄更斯这两位文学大师进行对话交流。这是继“鲁迅与雨果”“鲁迅与托尔斯泰”“鲁迅与泰戈尔”“鲁迅与夏目漱石”“鲁迅与但丁”“鲁迅与海涅”和“鲁迅与安徒生”“鲁迅与裴多菲”“鲁迅与易卜生”等之后,鲁迅故乡绍兴迎来的第十二场“大师对话:鲁迅与世界文豪”中外文化交流盛会。

绍兴文理学院党委书记崔凤军,英国伦敦市政厅议员和文化、遗产委员会主席阿里・曼苏尔(Ali Munsur),鲁迅先生长孙、鲁迅文化基金会会长周令飞致辞。

崔凤军对出席活动的领导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对绍兴文理学院连续多年联合举办“大师对话:鲁迅与世界文豪”中外文化交流活动感到荣光。他回顾了学校办学百年与鲁迅先生的深厚渊源,介绍了学校鲁迅文学研究的丰硕成果和“大师对话”系列活动产生的积极影响。他指出,鲁迅是东方的文化巨匠、“中国新文学之父”和现代中国的“民族魂”,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最杰出的小说家、“维多利亚时代的眼睛”,他们虽身处不同时空,却都以笔为剑,直面社会黑暗,以文学为镜,照见人性光辉。鲁迅先生对狄更斯推崇备至,这种跨越东西方的心灵共鸣,正是今天对话的基础。“大师对话:鲁迅与狄更斯”中英文化交流活动将会让我们深化对鲁迅与狄更斯思想共通性的认识,充分发掘鲁迅与狄更斯文学遗产的当代价值,也将促进中英两国文学与文化的互鉴共荣,加强狄更斯故乡与鲁迅故乡之间的友好往来。

阿里・曼苏尔在致辞中表示,作为首次访问中国的英国代表,能够参与 “大师对话:鲁迅与查尔斯・狄更斯”文化交流活动,深感荣幸。他指出,鲁迅和狄更斯作为世界级文豪,他们的作品通过惊人的洞察力反映社会现实,他们以文字为武器挑战思维,以文学为载体追问人性,试图通过作品构筑更美好的世界。他们的语言承载着共同的奋斗与梦想,文学正是欣赏这种共鸣的最佳媒介,人类的经历、故事与精神追求始终是联结彼此的纽带。全球化时代,我们必须以更开放的视野,以他们为桥梁,通过文化交流打破隔阂、促进理解,共同推动跨越国界的思想对话,让文学遗产在当代焕发新的生命力。

周令飞在致辞中指出,鲁迅的批判精神与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构成现代文明的精神天平——前者让我们清醒,后者让我们温暖。狄更斯笔下人物的漫长成长、鲁迅文字中的哲思,教会了我们在数据快餐中重拾深度思考的能力。如今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选段仍在中国的高中语文课本中必读。“大师对话:鲁迅与狄更斯”中英文化交流活动以文学为桥,让两位相隔万里的思想者穿越时空对话,这不仅是中英文化的深情相拥,更是人类精神的共鸣共振。
特邀嘉宾演讲环节,狄更斯先生第五代后裔露辛达・霍克斯利女士(Lucinda Dickens Hawksley),狄更斯博物馆馆长弗兰克・库比奇博士(Dr. Frankie Kubicki),英国中华总商会副主席兼副秘书长暨文化艺术交流专业委员会主任毕丽俊女士(Bilijun),湖南师范大学二级教授、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赵炎秋教授,山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鲁迅研究专家曹振华教授,绍兴文理学院教授、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古大勇教授等多位专家,围绕鲁迅与狄更斯作品的比较、鲁迅与狄更斯思想的碰撞、鲁迅和狄更斯在中英文化交流中的作用等话题进行了现场发言。

赵炎秋教授指出,鲁迅与狄更斯对于人性都有着深刻的洞察与表现。阅读他们的作品,我们不仅为他们对于人性的深刻洞察而折服,也为他们对于人性的精彩表现而赞叹。在对人性的洞察与表现方面,狄更斯主要是从道德角度去考察人性,鲁迅考察人性的角度则主要是国民性。研究鲁迅与狄更斯对于人性的洞察与表现,有助于我们了解这种不同,并领略两位大师不同的风采。

弗兰克・库比奇博士表示,第一次访问中国,她对这段友谊印象深刻。她指出,狄更斯博物馆收藏超 10 万件文物,展现其生活与思想脉络。查尔斯・狄更斯不仅是文学巨匠,更是聚焦公共卫生的社会改革者。他对城市环境与公共健康的深刻关切,彰显了文学介入社会变革的力量。她指出,狄更斯通过文字推动卫生改革的路径,与鲁迅以文学唤醒国民性的实践形成跨时空呼应,共同诠释了“文字改变世界”的永恒价值。

曹振华教授从文学精神谱系的角度探讨了鲁迅与狄更斯的社会批判问题。她从两个方面指出鲁迅对狄更斯的接受,一是考察鲁迅阅读狄更斯的有关记录,用文献探查互证,从作品的具体相似度,可以实证鲁迅对狄更斯的借鉴;二是从文学创作本身考察精神谱系,可以看到鲁迅与狄更斯尽管所处的时代、文化背景不同,但他们的作品在现实和社会关怀上存在诸多相似,体现着文学批判现实、改造社会的精神汲取。

露辛达・霍克斯利女士分享了查尔斯・狄更斯的女儿凯蒂・狄更斯的成长与艺术生涯所展现的独特文化脉络。凯蒂在父亲的文学盛名与艺术家圈层中长大,父母开明的教育方式使她得以突破维多利亚时代女性局限,成为职业艺术家,成长为维多利亚时代女性艺术家的先锋。她表示,希望通过研究与著作,延续狄更斯家族对文化交流的推动,深化中英文学艺术的互鉴共鸣。

古大勇教授指出,鲁迅与狄更斯有许多精神“遇合”之处。他们都具有相似的童年经历和创伤体验;他们都是伟大的“热者”,对底层和弱势群体保持同情关怀的伟大“人道主义者”;他们同时又是伟大的“冷者”,即他们作品直面现实、冷峻犀利的批判性内容与冷静客观的讽刺手法的运用。

毕丽俊女士讲述了自己在英国推广交流中国文化和中国舞蹈22年的经历。她说,在英国,我们见证了人们对中国文化日益浓厚的兴趣。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加速了中华文化在英国的传播。对于许多英国观众来说,一场来自中国的演出可能是他们第一次真正接触中国文化,那一刻视觉的美感、情感的共鸣和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具有强大的力量。开展“大师对话”交流活动,可以更好地促进两国文学的相互交流和两国民众的友好往来。


英国著名音乐家乔姬・莫特拉姆女士(Georgina Emma Mottram)开场时献唱狄更斯作品《雾都孤儿》音乐剧选段《Who will Buy》。在乔姬•莫特拉姆女士演唱的英语曲目《Time to say Goodbye》,绍兴文理学院学生章瀚杰、金奕彤演唱的“大师对话”主题曲《我们一起飞》歌声中,活动圆满闭幕。

绍兴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方伟杰,绍兴文理学院副校长陈均土、赵浪平,鲁迅文化基金会副会长鲁兰洲、贺晓敏,绍兴市非物质遗产协会会长何俊杰,鲁迅文化基金会副秘书长邱健靖,绍兴文理学院党委委员、宣传部部长宋浩成,绍兴银行副行长何虹,绍兴鲁迅纪念馆副馆长周玉儿,绍兴文理学院鲁迅人文学院院长李圣华、党委书记钱晓萍,鲁迅文化基金会嘉宾、全国鲁迅研究专家学者、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鲁迅人文学院负责人及师生代表等参加活动。绍兴文理学院鲁迅人文学院副院长刘亮主持交流对话。
对话交流活动前,崔凤军会见了专家嘉宾一行并亲切交流。

作为鲁迅先生唯一担任过校长的故乡高等学府,绍兴文理学院长期开展鲁迅研究、研讨与交流活动,积淀深厚,成果丰硕。出版和发表了大量的鲁迅研究成果,获得多项省部级优秀成果奖,与中国鲁迅研究会、鲁迅文化基金会等社会组织合作举办了数十场学术研讨活动,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影响,学校成为全国鲁迅研究的重镇。自2014年起,学校与鲁迅文化基金会联合举办了鲁迅与世界文豪的“大师对话”系列活动,先后与雨果、托尔斯泰、泰戈尔等12位文学巨匠展开跨时空对话,影响海外受众百万人次,成为中华文化“出海”的一个精品项目,开拓了中外文化交流的“精神丝绸之路”,受到《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多次报道。
报道链接:http://epaper.shaoxing.com.cn/sxrb/pc/column/202505/24/node_07.html
http://zj.news.cn/20250523/a136f513341444a09c4c4954888449dc/c.html
http://epaper.shaoxing.com.cn/sxwb/pc/content/202505/23/content_588851.html
http://epaper.shaoxing.com.cn/sxwb/pc/content/202505/23/content_588852.html
http://epaper.shaoxing.com.cn/sxrb/pc/content/202505/23/content_588775.html
文字:卓光平、张颖 摄影:张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