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    |    English
    学生    |    教职工    |    考生
当前所在位置: 媒体聚焦
潮新闻4月27日:浙江日报丨绍兴文理学院:卓越教师这样养成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4-27    点击: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近日,由绍兴文理学院师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原创历史话剧《千古一圣王阳明之吾心光明》再一次在校园内公演。台上的“阳明先生”演绎着跌宕起伏的传奇一生,台下的观众被阳明精神深深折服,帷幕落下,掌声雷动。

  “这既是一场先贤精神的洗礼,也是一次越地文化的浸润。”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李圣华说,观看“阳明戏”已成为众多文理学子的必修课,也是学校培育卓越教师的重要一环。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开展了卓越教师培养工作,旨在培育更多德才兼备、甘于奉献、善于创新的卓越教师。早在2013年,绍兴文理学院就创建了“卓越教师养成班”,并以首任院长陈祖楠先生名字命名(又称“祖楠班”),开启了特色化卓越教师培养的探索实践。

  十二年栉风沐雨,笃行不怠。学校以“祖楠班”为主阵地,融合鲁迅、蔡元培、王阳明等越地教育家核心思想,形成“立德立人、六维并举、知行合一”的卓越教师培养理念,构建了以“养成教育引领、学科专业强基、越地文化浸润、全程名师指导、校地协同共育”为鲜明特色的卓越教师培养模式。

  如今,“祖楠班”已累计培育522名卓越师范生,成为一张闪耀全国的“金名片”。而绍兴文理学院上演的“卓越教师养成记”,已在全国许多地方高校推广开来。

浙江省特级教师王慧琴指导“祖楠班”学员

卓越 首先是品德的卓越

  毕业于祖楠班,曾荣获浙江省优秀毕业生,已在绍兴鲁迅小学任教的季楚琳,到现在仍清晰地记得在那片海拔3500多米的净土上,一双双清澈又充满渴望的眼睛。

  为了推广国家通用语言,季楚琳三次跨越2000多公里赴四川甘孜藏区支教。

  恶劣的气候、磨人的高反……没有击溃这个姑娘心中的理想。她记得8岁的小女孩西姆,是全班汉语基础最差的孩子,没有教材,她一个字一个字手抄;不会发音,她就一遍一遍示范。

  有一天,西姆悄悄走到她旁边,有些羞涩又有些期待地说:“老师,你能不能再教我几首诗,我还想学……”季楚琳当时就愣住了,所有的艰辛在这一刻化成了欣慰,更坚定了她成为一名人民教师的信念。

  和季楚琳一样,每年寒暑假,祖楠班的学生都会积极参与学校开展多年的“小候鸟支教活动”,奔赴全国偏远地区,为孩子们带去光和希望。这场前赴后继、甘于奉献的公益接力之所以十多年不间断,得益于学校孜孜不倦地推行师德教育。

  陈祖楠先生在世时,经常教导祖楠班的学生:“卓越教师之卓越,首先是思想品德的卓越。”

  在卓越教师培养中,绍兴文理学院始终将师德教育放在第一位。全校4000名师范生中,祖楠班一年只招60人,其中重要的一条选拔标准就是德育考评为优。

  如何培育学生高尚的品德?陈祖楠先生曾提倡“养成教育”,认为养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抓手,要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补课,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希望人人讲文明有道德,言传身教影响他们的学生。

  学校以“养成教育补课”为先导的30多年德育改革经验,形成以“热爱国家、热爱教育、热爱学生”为核心的师德教育内涵;着力开发《基础道德与基础修养》《养成教育》《教育神圣》等师德微课程,搭建师德体验活动平台;制定《师范生师德教育考核方案》《师范生德育导师聘任制度》等,实现师德教育评价制度化;形成“制度立德—课堂育德—名师导德—实践习德—反思化德”的五阶师德养成生态。

  在师德教育的引领下,学校师范生教育情怀测评优良率从68%提升至 92%,师德认知优良率提升了37%,获得浙江省高校思政微课大赛特等奖。

  绍兴市鲁迅小学原校长王慧琴说,先后有10多位祖楠班毕业生考入鲁迅小学走上教师岗位,成长为各学科顶尖的年轻老师,他们身上有着明显的共同点,那就是爱教育、爱学生、师德优。

提升 文化浸润固本培元

  如果说,师德养成是培养卓越教师的精神引领,那专业素养则是卓越教师的“看家本领”。为此,绍兴文理学院创新设计了“六维素养结构化”课程,以六维并举之法提升卓越教师的自我发展能力。

  所谓六维并举,就是以师范生六大核心素养即通识素养、学科素养、教学素养、管理素养、研究素养、数字素养构建卓越师范生教育内容,聚焦师范生的关键能力,构建三类课程结构和三层课程进阶。这些课程中,获省级一流课程建设11门,为培养卓越教师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

  “越语文博物馆”位于教师教育学院的四楼,推开大门,墙壁上陈列着绍兴纵横古今的教育家,如马寅初、竺可桢等。“我们经常来这里走走看看,从教育大家的理念中汲取营养。”小学教育祖楠班241班的崔渝晗同学说。

  六维并举固本,文化浸润培元。扎根于绍兴这座历史厚重、人文荟萃的文化名城,学校抓住了得天独厚的禀赋,首创“越地文化浸润”育人范式,促使卓越教师个性化创新发展。

  为将越地文化精髓转化为教师教育特色资源,特开设《蔡元培教育思想研究》《鲁迅教育思想研究》《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等21门选修课程,组织“追寻教育家的足迹”“跟着鲁迅做先生”“阳明研学行”等特色活动,发表地域文化育人研究论文10余篇,《阿Q一百年:鲁迅文学的世界性精神探微》等研究成果获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我们传承越地文化,就是围绕着王阳明的‘知行合一’,鲁迅的‘首在立人’,蔡元培的‘兼容并包’等思想,激发卓越教师的人文情怀和内生动力。”教师教育学院教授刘雄英表示。

  以文化人,润物无声。在特色课程和文化浸润的双重赋能之下,以祖楠班为首的文理学子专业素养不断提升。祖楠班毕业生90%以优异成绩考入编制,71人获市级“教坛新秀”称号,29人次斩获省级教学竞赛一等奖。学生累计获国家级竞赛奖项23项、省级奖项116项,其中“祖楠班”学员丁俊成团队获“挑战杯”全国金奖。

实践 校内校外双循环

  “学习拼音用处大,识字读书要靠它。帮我学好普通话,看谁学得顶呱呱……”大三学生王力可站上讲台,她的祖楠班同学则扮演了学生的角色,时而互动配合,时而打断提问。

  这是祖楠班特色教学项目——模拟教研室,旨在为学生提供贴近实际教学场景的实践平台。拥有二十余年教学经验的闫瑞祥老师负责语文教学论课程,他介绍:“模拟教研室可以提升学生在教学设计和实施方面的能力,增强他们对学生需求的理解。”

  在王力可授课过程中,闫老师不时拿起手机记录学生的授课状态,其他同学则仔细观察其语言表达、行为举止及板书内容,随时指出不足之处。课后,大家共同总结并修改教案,确保每位学生都能从中受益。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想成为一名卓越教师,必须经历实践的历练,在实践中创新,在实践中感悟,在实践中提升。为了给学生搭建好实践平台,绍兴文理学院积极构建校内外双循环的培养机制,整合更多的资源和力量推进卓越教师规模化培养。

  校内循环,在校内展开四年连贯以“祖楠班”学生为“小先生”的递进式模拟教研系列活动,辐射全体师范生,形成“点线面结合”的朋辈学习模式。

  校外循环则依托越派名师,构建了“高校—政府—中小学—教育研究机构”协同育人机制,首创由教授领衔的服务小分队入驻片区基础教育的校地服务机制。祖楠班大三学生章渝婕每周都会到北海小学进行课后服务,帮助学生进行数学思维训练。

  “小候鸟支教活动”也为师范生提供了广阔的历练平台。去年暑假,小学教育221班学生肖锦前往松阳县一所小学支教,她发现孩子们对传统的古诗词课兴趣不大,于是和其他同事商量,能不能把古诗词演出来。

  第二天在讲《悯农》的时候,支教老师带着学生模仿农民的动作和神态。“通过情景演绎的方式,班级气氛活跃了起来。学生不仅能够学习诗词内容,也加深了对其背后情感的理解。”肖锦说,实践带来的感悟和收获让自己受益匪浅。

  双循环模式的加持,推动了规模化培育。如今全校师范生省级竞赛获奖人次从2013年的92人次增至2024年的765人次,考研率提升至172%,全校师范生考编率(含升学)连续十年超过80%,受益学生1.5万余人。

  绍兴文理学院取得的经验,得到了权威部门和专家的认可。教育部专家评价“祖楠班”培养模式“符合师范生培育规律,具有地方特色,值得学习借鉴”。

  通过全国高校文理学院联盟会议、全国地方高师院校学位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等平台推广,西安文理学院等12所高校引进“祖楠班”培养模式,组建“跨校教研联盟”。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场卓越教师的“育英行动”,仍将在绍兴这片教育热土上持续上演,发光发热。(周楷华 顾蓉佳 王伊然)


链接:https://zjrb.zjol.com.cn/html/2025-04/27/content_3818863.htm



上一条:越牛新闻4月25日:柯桥区“云裳纺都”涉外法务联盟启动仪式
下一条:学习强国4月25日:越讲越响丨绍兴文理学院:传承越地红色基因,重走周总理回绍兴抗日宣传之路

返回

教育部 | 浙江省教育厅 | 省教育收费监督 | 电子邮箱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地址:绍兴市环城西路508号 | 邮编:312000 | 浙ICP备05014572号-2 | | 浙公网安备330602000020号 | 版权所有©绍兴文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