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讲堂|颜越虎解读《越绝书》:探寻传统文化创新发展路径

来源: 团委、高等人文研究院 发布日期: 2025-10-24 阅读次数:

  10月22日晚,浙江省方志文化研究与传承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浙江通志》副总纂颜越虎做客青春讲堂“青年与城市共成长”系列讲座第十二讲,以“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典籍里的中国·越绝书》为例”为题,为师生带来一场思想深刻、富有文化温度的分享。

明确定位:锚定文化传承方向

  讲座开篇,颜越虎阐述了文化对国家与民族的重要意义,强调新时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项重大课题。他系统梳理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论述,从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提出的“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到2021年给《文史哲》编辑部回信中强调“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再到2022年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根魂”,清晰呈现了讲座的政治站位与时代背景。颜越虎表示,中华文明绵延不绝,其核心已成为民族文化基因,在新时代推进“两创”是文化研究者的重要使命。

追溯渊源:讲述《越绝书》幕后故事

  颜越虎以《典籍里的中国·越绝书》中“当代读书人”与“古代护书人”的跨时空对话为引,揭示了节目制作的“偶然中的必然”。他提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慎海雄在杭州大学就读期间,因旁听方志学家仓修良的课程,得知“浙江学子不读《越绝书》乃终身之憾”,遂寻书研读并深受震撼,这成为节目关注《越绝书》的重要契机。颜越虎指出,这一过程既有“一堂课带火一部书”的偶然,也因《越绝书》作为“方志之祖”的重要地位,使其必然进入典籍类节目的视野。

解析创新:探讨节目四大突破

  颜越虎从四个维度分析了《典籍里的中国·越绝书》的创新实践。在视角人物方面,他支持以明代学者杨慎为切入点,杨慎最早解析出《越绝书》作者为袁康、吴平,为节目增添了学术深度。在典籍闪光点方面,节目深入挖掘越王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精神,生动呈现“胆剑精神”,使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活力。在观众兴趣点方面,节目聚焦子贡游说五国的精彩故事,以智谋叙事增强观赏性。在古今联系方面,通过撒贝宁与杨慎“走进”良渚古城遗址与国家方志馆,搭建起典籍与当代的文化桥梁。

总结启示:凝练文化“两创”经验

  颜越虎总结指出,《典籍里的中国·越绝书》的成功在于坚持“以文化人”,既忠实传承典籍精髓,又创新表达方式,让古老典籍“活”起来。他引用慎海雄台长的观点,强调要“挖掘传统文化与新时代契合点”,并指出推动文化创新需把握精神内核、贴近观众需求、链接当代实践,为讲好中国故事、建设文化强国提供了可行路径。

  本次讲座不仅深化了师生对《越绝书》文化价值的理解,也拓宽了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思路,为青年参与文化传承提供了重要启示。

  青春讲堂互动:

  医学检验技术241班王楠淼同学请问除了大众传媒,大学生还可以用哪些接地气、易操作的方式来传播《越绝书》这类典籍?

  颜越虎传播典籍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可以撰写通俗的介绍文章,梳理典籍的前世今生、人物故事、天文地理、民风民俗等。举个例子,越语中将“盐”读作“余”,像余杭、余姚等地名,正是古越语的遗存,地名中往往保留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此外,也可以尝试制作短视频、录制音频节目,或朗读《古文观止》等经典文献。这些方式都便于操作,也易于传播。

  鲁迅人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241班陈振宇同学颜老师您好,我注意到绍兴是少数两千多年来城址未变的古城。这是否得益于《越绝书》在成书时就做了详细记载,使得绍兴即便遭遇毁坏也能按原样复原?如果良渚也有类似的典籍,是否也能实现这样的复原?

  颜越虎从考古角度看,良渚目前的复原程度其实高于绍兴。绍兴的稽山、塔山遗址是近年才启动发掘,而良渚已系统考古数十年,城外发现贵族墓葬,城内原绍兴钢铁厂区域也出土了越国遗迹,如传说中勾践训练西施的“美人山”。绍兴城址稳定,主要得益于春秋战国后战乱少、自然灾害不多,因而古城风貌得以保存。《越绝书》虽有一定作用,但并非关键。越国历史的复原,更多仍依赖考古实证。比如勾践王宫的具体位置至今未明,但都城范围已基本确定。考古将继续为我们揭开越文化的面纱,值得期待。


摄影:韩张阳 文字:周悦 王艺憬 编辑:赵晗宇 张冉

版权所有©绍兴文理学院 |  浙ICP备050145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602000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