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话机遇与挑战,勇当AI时代的担当者与领航者|“绍大夜话”第三十二期之“青春夜话”第二十四期

来源: 团委 发布日期: 2025-04-21 阅读次数:

  AI工具、多模态、通用模型、行业模型……这些AI时代的新名词如今无时无刻地围绕在我们身边,不断重塑着师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方式。4月17日晚,在“绍大夜话”第三十二期之“青春夜话”第二十四期现场,校党委副书记张宏与学生代表畅谈AI时代的青年发展,探讨技术变革的机遇与挑战。学校办公室、教务处、团委、信息技术中心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活动。

AI时代的机遇

  学生代表踊跃分享自己身处人工智能浪潮奔涌向前时代背景下的思考与共鸣。“当我们顺利驾驭人工智能,AI将不再冰冷”,马克思主义学院叶思彤同学致力于探寻AI时代人文社科领域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深入思索在AI大潮下如何重建人生的价值坐标,让精神家园在科技浪潮中屹立不倒;教师教育学院方思忆同学洞察到教师职业在新时代的挑战与机遇,以人工智能教学为例,分享唯有不断加强人格魅力和师德师风建设方能在AI时代的教育舞台上绽放独特光芒;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的叶汀可同学坚定地认为成长为“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跨学科的融合能力将成为未来人才在复杂多变世界中披荆斩棘的利器;医学院郑行畅同学以独特的视角将脱口秀演员的临场互动与人类独有的情感共振机制相联系,强调了这种充满温度与灵性的互动具有不可替代性,进而探讨医学从业者应始终秉持“医者仁心”的崇高理念,在职业发展过程中不断注入更多人性化特质,让医学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艺术。

  张宏对同学们的独到见解与积极探索给予高度认可,与大家分享了人工智能的可渗透性、替代性、协同性和自生成性等显著特性。鼓励同学们学习好、掌握好AI运用,做得更精更特,或在他人不愿涉足的细分领域,努力培养并掌握他人所不具备的特殊技能,就会拥有机遇。

AI时代的挑战

  AI时代技术迭代焦虑、过度依赖AI的情况愈发明显,学生代表纷纷表达了自己的困惑与担忧。蔡元培艺术与设计学院柏世可乐同学分享自身艺术比赛经历,直言“AI作画”所展现出的高效创作能力是众多艺术学生难以企及的高度;鲁迅人文学院冯静宇同学坦诚分享在“AI辅助写作工具”的强势介入下,所产出的文章往往词藻堆砌、信息全面,这一现状让以文字为生的文科学生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战;商学院单奕宁同学坦言自己在AI技术迅猛发展的浪潮中迷失了前行的方向,对于如何精准定位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感到迷茫与困惑;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余官应同学更是直言自己曾因过度依赖人工智能带来的便捷而忽略了书本中最基础、最宝贵的知识内容;外国语学院余卓然、数理信息学院曹唯烜、土木工程学院刘文涛、化学化工学院陈敬轩、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戴俊杰等同学不约而同地提出了“如何借助AI扎根自身专业领域”的困惑。

  面对同学们的种种困惑与思考,张宏指出AI绝非人类的替代者,而是可以为我们所用的得力助手。人与AI的关系,恰似经验丰富的“牧羊人”与训练有素的“牧羊犬”,彼此协作,各展所长。他强调应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警惕自身在技术浪潮中可能出现的“可替代性”,坚定不移地锚定“不可替代性”,强大自身能力,树立坚定信心。鼓励同学们要在专业领域的纵向深度上不断钻研精进,同时积极拓展AI应用的横向广度,增强自身在多变环境中的生存能力与自我保护机制,从而在未来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AI时代青年的破局之道

  面对人工智能这一时代浪潮,张宏对同学们提出三点希望:一是以开放包容、积极接纳的胸怀,主动投身智能时代的浪潮,勇做时代弄潮儿;二是掌握核心知识、核心技能,持续锻造自身核心竞争力,为未来发展筑牢坚实根基;三是锤炼快速适应、快速成长的实践能力,共同努力拥抱AI时代,最终成长为兼具深厚技术洞见与广阔战略视野的智能时代担当者与领航者。

  活动现场,信息技术中心主任周海平介绍了学校即将启动的今年服务师生的十大实事之一:构建一个基于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校园智能体综合服务平台;教务处处长方小利交流了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迭代升级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考。


编辑:赵晗宇 严许媖

版权所有©绍兴文理学院 |  浙ICP备050145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602000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