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绍兴市谱写新时代胆剑篇研究中心召集市社联重大专项委托课题“加快建设产城人文融合发展共富示范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组成员,围绕“城市内涵式发展与绍兴何为”这一主题召开专题座谈会,结合前期研究成果展开了热烈讨论。
推进城市内涵式发展,必须始终坚持高质量发展这根“弦”
“高质量发展是城市内涵式发展核心要义,也是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必由之路。”课题组组长、绍兴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杜坤林教授认为,绍兴市委九届七次全会提出“加快建设产城人文融合发展的共富示范市”,与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的城市发展必须“走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路子”在目标理念、方法路径上高度契合。绍兴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扎实的产业基础,城市综合实力已进入全国前30强。坚持高质量发展,必须将创新置于首位,构建良好的创新生态。要充分发挥利用好自身的禀赋优势,以理论自觉和历史耐心、坚持稳中求进,立足“产城人文”四个核心要素,坚持以产为要,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产业与科教融合互促互进,着力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深化“腾笼换鸟、凤凰涅槃”集成改革,提升全域创新浓度,抓住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一关键环节,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加快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智能装备、新能源装备、新材料、智能视觉等产业提质扩量,以“亩均论英雄”改革推动城市工业空间全域升级行动,构建“一域一特色”治理体系。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打造各类创新平台,吸引更多创新人才和项目落地绍兴,做好“产业攀高向新”的大文章,着力激活绍兴城市的创新发展动能。

推进城市内涵式发展,必须始终聚焦城市焕新的主体“人”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受人口基数、可利用土地资源和经济增长预期指标等刚性约束,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其中人是城镇化基础”。课题组成员、绍兴文理学院章越松教授认为,人是城市文化的传承者与创造者,是城市焕新的主体。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走城市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目前绍兴全市常住人口从2021年533.7万人增至2024年542.9万人,保持了持续增长的良好势头。推动城市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为民造福共创富美的品质生活作为绍兴加快产城人文融合发展共富示范市建设的根本价值导向,加大青年大学生和高层次人才引聚力度,千方百计提高绍兴人口的聚引力,以“人口、人力、人才”协同发力的“组合拳”,构建全人群全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深入实施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持续优化配置基本公共服务资源,以“解民忧、促民富、惠民生”健全为民办事长效机制,增强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深入实施健康绍兴发展战略,不断完善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做好“共享共富共美”大文章,着力打造更有温度和创新活力的现代化城市。
推进城市内涵式发展,必须始终守好文化名城的“根”与“魂”
“文化不仅是绍兴的灵魂和鲜明标识,更是驱动产城人文融合的催化剂和核心引擎。绍兴这座千年古城正以文化为纽带,深度链接产业、城市与人,以人文经济学的新范式,书写共同富裕的生动注脚”。课题组成员、绍兴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应锋认为,绍兴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见证者。守好文化名城的根与魂,对于绍兴建设产城人文发展共富示范市意义深远。绍兴要充分调动市民参与,秉承马克思主义魂脉、赓续历史文脉、贯通胆剑血脉、守护红色根脉,以“四脉融合”推动绍兴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文化硬实力、从文化名市转向文化强市、从文化铸魂转向文明赓续,做好“文化文明传创”大文章。一方面,要做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让每一处文化遗迹成为城市发展历程的生动注脚,筑牢城市精神坐标,使古城肌理与现代生活共生。另一方面,要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借助现代科技和创意手段,开发更多以绍兴历史文化为主题的文创产品,打造沉浸式文化演艺项目,推动文旅业态的裂变式增长。通过文化保护筑基、文化创新破壁、文化润城惠民,迭代升级文商旅融合的“绍兴模式”,构建“文化+科技+消费”的创新生态,促进优质文化服务的全民共享,实现历史文脉与现代经济共振,文化传承与产业创新共舞,为绍兴城市内涵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文化根基。

推进城市内涵式发展,必须始终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
“提升城市治理效能是内涵式发展的关键支撑。将新时代‘枫桥经验’应用于城市治理,与城市内涵式发展中‘以人为本’的理念高度契合,能有效应对城市发展中的诸多挑战”。课题组成员、绍兴市委党校副校长戴大新认为,从城市治理的组织架构看,绍兴要围绕建立健全社会参与、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强化三级社会治理中心集成式矛盾化解功能,提升诉源、警源、访源、治源“四源治理”,完善“网格协同”机制,实现“网格预报、街社吹哨、部门报到”,形成治理闭环,努力把问题解决在基层、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深度融合“基层智治综合应用”与“浙里兴村治社(村社减负增效)”系统,构建“一网统管”平台,完善拓展基层治理、风险防控、治安管控等数字化场景,迭代升级“数智枫桥”等矛盾纠纷预防化解综合应用,推动城市基层智治集成式升级。在城市矛盾化解与社区服务供给方面,应搭建多样化的基层协商议事平台,让居民参与到城市事务的讨论与决策中,按照“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决、民事民办、民事民评”的议事工作法,就地解决邻里纠纷、设施建设等矛盾。打造“社区服务圈”,整合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资源,聚焦“微设施”“微改造”等民生微实事,成立“邻里互助会”促进居民互助自治,深化“五社联动”,支持社会组织参与城市治理,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同时整合利用社区党建联建机制和各类共享空间,引导居民有序参与公共生活,提升居民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浙江在线 通讯员 张颖)
原文链接:https://sx.zjol.com.cn/rw/ywhyj/202507/t20250723_31130571_ext.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