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晚报5月23日:“雾都孤儿”与“闰土”在绍兴相遇

来源: 发布日期: 2025-05-23 阅读次数:

鲁迅与狄更斯两位大师在风则江畔举行“跨越时空的对话”

  鲁迅长孙周令飞和狄更斯第五代后裔露辛达·霍克斯利女士在绍兴风则江畔紧紧握手。“雾都孤儿与闰土的聚会。”周令飞在“大师对话”留言簿这样写道。“感谢你对我的邀请,让我来到这个美丽的城市,这是一段美好的时光。”露辛达·霍克斯利开心地写下了这样一行字。

  昨天上午,“大师对话:鲁迅与狄更斯”中英文化交流活动在绍兴文理学院风则江大讲堂举行。两位大师在此“相遇”,以文学为桥,举行跨越时空的对话。

  周令飞说:“鲁迅与狄更斯,分别站立在20世纪中国与19世纪英国的历史转折点上。他们以文学为手术刀,鲁迅在《狂人日记》中撕毁封建礼教‘仁义道德’的假面,狄更斯在《雾都孤儿》里掀开济贫院的幕布,共同将时代的脓血暴露于阳光之下。他们的目光始终投向底层,让小人物成为时代的镜子。鲁迅笔下祥林嫂的死亡,是封建礼教碾压个体的缩影;狄更斯塑造的小杜丽,在‘债务监狱’阴影下的挣扎,展开了工业文明的褶皱。这些被时代碾压的生命,在两位大师笔下获得了超越阶层的人性尊严。在艺术手法上,他们展现出惊人的默契:鲁迅以‘画眼睛’的白描勾勒孔乙己的迂腐,狄更斯用漫画式笔法刻画斯克鲁奇的转变,皆以典型人物折射时代精神光谱,让文学成为照进现实的棱镜。”

  周令飞表示,经典的根系深扎时光深处,鲁迅的“路的哲学”、狄更斯对命运的叹息,成为穿越岁月的心灵密码,成为抵御精神流沙的锚点。鲁迅的批判精神与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构成现代文明的精神天平,前者让人清醒,后者让人温暖。愿这场对话成为一粒种子,让鲁迅的犀利与狄更斯的温情在中英文化土壤中生长;让经典成为火炬,照亮当代人的精神旷野,用经典的力量,培育出人性的光芒。

  伦敦市政厅议员,文化部、遗产部委员会主席阿里曼苏尔说:“这是我第一次访问中国,我感到非常荣幸和高兴。鲁迅和查尔斯·狄更斯两位大师对话,是一个美妙的项目,他们都充分意识到文字的力量。我们现在彼此相连。我认为我们的工作不能止步于此。我们必须继续通过狄更斯和鲁迅的作品来学习,必须提出更多问题,必须相互分享和学习。让我们加强这种文化交流。”

  露辛达·霍克斯利表示:“今天在中国能认识这么多了解狄更斯的学生,我感到非常高兴。我从狄更斯身上学到了很多,我发现他作为父亲和作家都极具魅力。通过狄更斯的作品,我开始关注他的生活。能够深入了解他和他的妻子凯瑟琳的工作,以及他们如何养育孩子。他们的做法非常现代且具有前瞻性,这让我理解了他通过作品对人性的热爱,他用不同的视角看待世界,真的激发了人们改变世界的愿望。”

  活动现场,狄更斯博物馆馆长弗兰克·库比奇博士,英国中华总商会副主席毕丽俊,湖南师范大学二级教授、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赵炎秋,山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曹振华,绍兴文理学院教授古大勇等专家学者,围绕鲁迅与狄更斯作品的比较、鲁迅与狄更斯思想的碰撞、鲁迅和狄更斯在中英文化交流中的作用等话题进行了对话。现场,英国著名音乐家乔姬·莫特拉姆女士献唱狄更斯作品《雾都孤儿》音乐剧选段, 绍兴两位青年演唱“大师对话”主题曲,让大师对话活动更富有活力。

  绍兴文理学院党委书记崔凤军说,鲁迅与狄更斯有着诸多共通之处。鲁迅走上文坛不久,就注意到狄更斯和其作品。鲁迅在小说《阿Q正传》中称狄更斯为英国“文豪”,对其文学才能表现出高度的赞赏。鲁迅先生先后在5篇文章中提及狄更斯。这场交流活动不仅让我们进一步认识鲁迅与狄更斯心灵和思想的相通性,以及鲁迅与狄更斯文学遗产的当代价值,也将进一步深化中英两国的文学交流,促进中英两国文化界的友好往来,还将进一步促进狄更斯故乡与鲁迅故乡绍兴之间的友好交往和交流合作。

  “大师对话:鲁迅与狄更斯”中英文化交流活动由鲁迅文化基金会、市委宣传部和绍兴文理学院主办,这是自2014年以来举行的第12场“鲁迅与世界文豪”跨越时空的对话。“大师对话”已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典范。(首席记者 周能兵


原文链接:http://epaper.shaoxing.com.cn/sxwb/pc/content/202505/23/content_588851.html

版权所有©绍兴文理学院 |  浙ICP备050145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602000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