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教育报5月16日:如何走稳走好“中本一体”长周期培养之路

来源: 发布日期: 2025-05-17 阅读次数:

  今年6月,浙江“中本一体化”项目将迎来首批本科毕业生。这项被称作“3+4”的7年一体化中本贯通培养试点探索,也将交出一份人才培养的完整“成绩单”。

  2018年,浙江决定在8所本科院校和15所中职学校启动“中本一体化”人才培养试点,首批共面向全省招收590名初中毕业生。此后几年,参与院校和招生计划数稳慎增加。到2024年,已经有26所本科院校和77所中职学校参与试点,招生计划数也达到了3185人。

  虽然是本科院校和中职学校的共同“答卷”,但本科院校既是“牵头者”又是“交卷人”,从一开始便被寄予更多厚望。经过7年探索实践,“中本一体化”有没有落到实处?人才培养是脱节还是衔接?“3+4”有没有大于7?……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近日走访了多所试点院校,寻找答案。

  打破职教学历“天花板”

  ——补上本科教育重要一环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大专被视作职业教育的“最高学历”。职教学生通过专升本等途径继续深造,在一定程度上是走回了普通本科教育的“老路”。

  作为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内部也要形成纵向贯通的长周期人才培养体系,补上本科教育重要一环,向两头分别衔接中(高)职教育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对此,温州市教育局职成教处、高教处处长吕信恩表示,“深化职业教育长学制人才培养,可以为学生多元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为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打下良好的基础”。

  杭州市人民职业学校党委书记金卫东很早就开始寻求与本科院校进行人才培养合作,探索如何将职业教育的实践性与本科教育的理论性相结合。但他发现,“一来学制瓶颈很难被打破,二来评价标准差异也会导致不同的培养结果”。

  “中本一体化”试点无异于为打破职教学历“天花板”撕开了一道口子。从顶层设计上把中职和本科“绑定”在一起,双方基于共同的育人理念、培养目标,把劲往一处使。因此,本科院校提前介入中职3年培养,中职学校全程关心学生本科4年发展,两校教师共同关注学生招生入学、中职学习、转段升学、本科学习、求职就业的成长全过程。

  在采访中,记者分别从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和浙江科技大学教师口中听到了“李炫志”这个名字。李炫志是两校“3+4”联合培养的首届学生,目前正在一家上市公司担任电气工程师。他所在的浙科大2021级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中本)1班已经有超七成学生顺利升学或就业。

  “上手快,能解决复杂问题,综合实践能力比较强。”李炫志认为,“中本班”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或许在中职阶段就已经埋下伏笔,“大一时并不明显,大二进入专业课学习后,尤其是开始接触各类竞赛后,我们的优势会慢慢显现出来”。

  李炫志言语中未尽的话,反映出当前“中本一体化”试点院校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大一以学习文化基础课为主,课程难度较之前陡升,“中本班”学生学起来会比较吃力,相比普招学生,容易被打上“生源质量差”的标签。

  “弱点被放大,优点还没来得及彰显,不仅学生获得感差,老师教得也很累。”在吕信恩看来,既然是两个赛道上的学生,就不能用同一把尺子去丈量和定义他们。金卫东也表示,不能用一方的标准衡量另一方,中职学校要研究本科院校需要什么样的学生,本科院校也要思考“中本班”的学生需要什么样的发展。

  长周期培养何以见“长”

  ——推进中本培养实质贯通

  根据试点要求,本科院校要承担起牵头和统筹的重任,着力推进中本有效衔接、实质贯通。但对于首批参与试点的本科院校来说,没有成熟经验可以借鉴,不得不“摸着石头过河”。

  与4所中职学校合作招生160人,几乎占到当年试点招生总数近1/3,浙科大肩上的担子是最重的。为此,学校要求相关试点专业的教师尽早介入中职3年的培养,将始业教育前移,并会同中职学校、行业企业联合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明确教学计划、课程选择、师资安排、实践实习、考试评价、质量监控等具体要求,加强阶段衔接。本以为安排已颇为周密,但学生们进入本科阶段后首场期末考试的成绩并不理想,部分难度较大课程的不及格率较同专业普招学生明显偏高。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浙科大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亲自带队,一次次调研、开会、论证,不少教师也围绕“中本一体化”进行了大量教研活动,明确了“中本班”学生与普招学生培养要有区分度,以及中职阶段文化课授课要求,调整培养计划、修订课程大纲、完善评价标准。围绕一体化培养需要,浙科大联合合作的中职学校,布局了一体化教材编写推进工作,已立项《中本一体化物理教程》《新起点大学实用英语(中本贯通)》等7本校级中本新形态教材。“有了统一衔接的教材,学生学习更加系统,很好地解决了重复授课问题,学习进度也能更好地把握。”浙科大教务处教育管理与合作办学研究中心副教授林丽说,如今“中本班”学生不及格率逐年降低,已基本与普招学生持平。

  “中本之间既要充分合作,也要保持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确保既分段培养又融会贯通。”浙江树人学院风景园林系教师陈丹维说,该校自2019年开始与衢州第二中等专业学校开展“中本一体化”试点以来,就从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入手,递进式安排每个学期的课程。两校教师还会定期开展线上线下交流,解决专业课重复比例高,知识、技能衔接度弱等问题。“中职学校部分课程专业师资临时不足时,我们也会选派教师参 与授课或竞赛指导。”陈丹维说。

  绍兴文理学院应用化学“中本一体化”专业构建了中职、高校、企业三方联合培养体系,制定了递进式培养方案,中职阶段侧重“技能+素养”,本科阶段强化“理论+创新”。学校一方面为基础薄弱的学生增加“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等基础课程课时,系统夯实化学理论基础;另一方面依托“现代分析”“环境分析”选修模块及企业实践环节,提升学生的科研思维与实践能力。

  杭州人民职校为学前教育“中本一体化”班配备“一班一园”,邀请杭州市人民政府机关幼儿园骨干教师担任学生校外导师;浙江师范大学也调动专业资源,邀请部分幼儿园参与三方共育。浙师大儿童发展与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系主任邹群霞此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学生在中职阶段除了学习钢琴、画画、舞蹈、声乐等专业技能,每学期还要去幼儿园实践3~5天,不断精进专业技能。

  如何实现“3+4>7”

  ——走好“技能+学历”双优势之路

  随着“中本一体化”探索不断走深走实,近两年选择报考这一项目的初中毕业生越来越多,致使录取分数线水涨船高,部分热门学校和专业甚至超过了重点高中录取分数线。“‘中本班’学生是职校生源中的佼佼者,我们一定要秉持着把这些学生培养得更好的理念来推进这项工作。”林丽介绍,随着本科阶段专业课的深入,“中本班”学生的优势渐渐显露出来,参加竞赛、进实验室的积极性特别高,在一定程度上也带动了其他学生。例如自动化中本专业的彭子毓、冯家辉,就和3名普招学生组队,以领先第二名接近15秒的优势,在2024年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中勇夺全国总决赛讯飞创意组一等奖。

  “中本贯通打破了不同学段间的壁垒,有利于提升技能人才培养的连贯性与高阶性,也有利于解决以往普通本科教育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实践应用技能欠缺等问题。”吕信恩直言,要确保政策在落地过程中不走形、不变味,关键在于合作高校要深度参与中职培养的全过程,避免出现“两张皮”现象。

  得益于温州市教育局将职成教处与高教处“大部制”运行的优势,吕信恩和他的同事们这两年积极为中职学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牵线搭桥,促成多个既符合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又符合复合型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律的“中本一体化”试点。譬如,温州理工学院与温州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乐清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瓯海职业中专集团学校合作,新开设了数字影像技术、物联网技术应用、跨境电商等“中本一体化”专业。

  考虑到一所中职学校往往只有一个专业参与“中本一体化”试点,教师校内教研成了难题。当合作的中职学校从最初的4所增加到8所后,浙科大牵头成立了浙江科技大学“中本一体化”职教联盟,定期召开教务处长座谈会、专业建设推进会,搭建教师交流平台,建立学生交流机制。

  一边委托普高教师出卷,采取考、教、阅分离的形式,组织语文、数学、英语、物理4门公共基础课程统考,考后出具分析报告并反馈给中职学校进行“强优补弱”;一边加强期中教学检查,形成“监控—反馈—改进—监控”质量监控闭环。得益于联盟平台,8所学校的教师能共同修订培养计划、共同编写教材,有效解决了校内教研难的问题。

  “随着职业本科院校数量的增加,以及综合高中试点班、普职融通试点班的增设,未来‘中本一体化’还可以拓展出更加丰富的形式,也可以跳出教育系统,加强与技工院校的多维度合作。”衢州市技师学院(衢州市工程技术学校)党委书记郑晓珍说。记者 舒玲玲)

全文链接:http://www.zjjyb.cn/html/2025-05/16/content_63784.htm

版权所有©绍兴文理学院 |  浙ICP备050145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602000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