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大夜话|庆百年工运 展时代风采

来源: 宣传部、办公室、校工会 发布日期: 2025-05-22 阅读次数:

  今年是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 100 周年,5月21日晚,“绍大夜话”第三十五期在校举行,校党委书记崔凤军与教职工代表共同探谈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与践行方式。本次活动是学校“红五月”系列活动的一项内容,以“庆百年工运,展时代风采”为主题,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校党委副书记张宏主持活动。校党委委员、组织部部长、人事处处长黄曼,学校办公室、校工会相关部门负责人及教职工代表参加活动。

领悟“三种精神”,争做先锋力量

  省2001-2002年度“三育人”先进个人、2006年省高等学校“育人奖”获得者、校工会魏佩敏分享了他的从业感想,通过“用心的学习”“用心的思考”“用心的识别”,与教育工作者共勉要精雕细琢每一个教学环节,做到一辈子做老师,一辈子学着做老师,在立德树人的田野上挥洒汗水,让劳动体现价值。

  省2019-2020年度“三育人”先进个人、离退休工作处金坚强通过“提醒自己是个老师”“告诫自己像个老师”和“珍惜自己做个好老师”三个方面,阐述了自己对教师这一岗位的理解,同时表示作为教师要有职业认同感,始终做到守规矩、有规范,用心、用情竭尽全力成为这样的教师。

  省第五届“师德先进个人”,智能工程学院张苏敏分享了作为教师家庭所接受到的熏陶和教育,以及作为教师正确引导学生学习和就业的相关方式,以实现用耐心和温暖感染每一位学生的目标。

  省第六届“师德标兵”元培学院周瑾提出,教师要让劳动精神成为育人的灯塔,让劳动教育化作课堂的底色,以工匠精神塑造生命无价,用心、用情做好每一件事情。

  崔凤军向为教育事业辛勤耕耘的劳动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强调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先锋力量,要深刻领悟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深刻理解“四个不愧是”“三个不容动摇”的深刻内涵。崔凤军指出,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具有“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实干兴邦”的奋斗底色和“精益求精”的卓越追求。他鼓励教师在提高对讲台认识高度的同时,更要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匠心,深入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立足教育强国,践行“三种精神”

  2014年省劳动模范、鲁迅人文学院陈蘅瑾通过传承与实干两个词,展示作为文理教师所理解的劳动精神以及匠人精神的体现与传承,并以“祖楠班”为例,深刻诠释教师作为匠人,在传道授业解惑之余,应注重学生兴趣的启发,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

  省2014-2015年度“三育人”先进个人、附属医院徐志松分享了他的工作日常,并提出作为教师要始终做到坚守初心不变,用心、耐心、细心地培养好每一位学生,同时在育人与科研的同时也要积极回馈社会,不断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

  省第三届“师德先进个人”、2022年省巾帼建功标兵、化学化工学院陶菲菲提出,作为教师要像匠人一样去打磨课程,像匠人一样坚持反复推敲、抽丝剥茧去进行科研工作,只有坚持才能有突破教学科研各种瓶颈的信念。

  崔凤军指出,教师应始终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在提升学术能力的同时,积极回应时代的需要,拒绝做新时代的“愚公”,这要求教师锚定方向和目标,在积极创新的同时也要做到脚踏实地,实现数十年如一日对学生的“精雕细琢”。崔凤军指出,教师应积极推进“大思政课”的建设力度,坚持忠诚干、务实干、担当干、创新干、团结干、廉洁干,提升高校对社会的服务力度,实现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责。

凝聚奋进力量,做新时代劳动者

  省2016-2018年度“三育人”先进个人、教育与心理学院陈巍提出,教师是有使命感的工作,要用情怀去工作,用心去雕琢与培养学生,在注重学生知识与技能传授的同时,更要注重价值观念的传承,也要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融合,实现学科交叉,传递好教育家精神。

  省2021-2022年度“三育人”先进个人、教育与心理学院屠国平总结他的任教生涯为“以典育人”,用经典诵读这一方法去教育培养学生。他提出,新时代教师在教书育人时更应该注重修己,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成长与发展的空间。

  省2021-2022年度“三育人”先进个人、学工部马海忠结合自身工作,分享了如何做一名可以亲近、充满活力的新时代辅导员,并结合“一站式”学生社区,提出如何为学生提供更多可与教师沟通交流的空间与平台,从而实现更好的育人目标。

  崔凤军指出,作为新时代劳动者,教师应有从“工人是天”的觉醒呐喊,到“劳动创造幸福”的实践自觉,始终做到永葆政治本色、勇担改革使命、厚植为民情怀,同时学校也应做到始终将老师放在首位,把学生放在心中,为学生和教师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使每个人都做到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岗位。

编辑:赵晗宇 张冉



版权所有©绍兴文理学院 |  浙ICP备050145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602000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