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故事”到“大情怀”,看文理师生这样讲思政微课

来源: 校团委 发布日期: 2025-05-12 阅读次数:

  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近期,学校举行2025年校思政微课大赛决赛。本次思政微课大赛围绕讴歌成就发展、讲述红色经典和展示青春故事三个主题,经过前期材料评审、培训考核等环节的激烈角逐,共有19名师生 进入决赛。参赛师生以扎实的专业素养、饱满的精神风貌和精心的课程设计,呈现了一场思想性与艺术性兼具的思政微课盛宴,充分展现了我校师生的教育智慧与使命担当。

教师组

  许妍丽老师以《“浙丽”共富,看数字游民“破壁”城乡》为题,深度剖析了浙江丽水“数字游民”群体在推动城乡一体化、促进共同富裕进程中的创新实践,生动诠释了当代青年已非乡村的匆匆过客,而是以“共富合伙人”的崭新姿态,积极投身于城乡融合发展的青春征程。陈仔超老师通过《共同富裕,浙江先行,讴歌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成果》,全景式展现了浙江作为共同富裕示范区所取得的显著成效,彰显了共同富裕道路的蓬勃生机与无限活力。汤佳雯老师以《一棵松的百年守望》为题,生动讲述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首任书记俞秀松波澜壮阔的一生,从共青团创立之初的28颗火种,到如今遍布中国大地的7400多万共青团员,不变的是“党有号召,团有行动”这一永恒的红色基因传承。

学生组

  林妙可同学以《“蚌”育“浙”颗共富珠——一颗珍珠的40年旅途》为题,选取诸暨山下湖镇珍珠产业这一鲜活样本,细腻勾勒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独特路径。深刻诠释了共同富裕的深层内涵不仅是经济跃升,更是每个生命个体的价值实现。俞胜楠同学通过《越酒行天下,发展铸新篇》,娓娓道来绍兴黄酒产业如何坚守传统酿造技艺之根及勇于开拓创新发展之路,最终实现产城人文的共生与繁荣。张思彦同学通过《95后海归“农二代”:“昕”农人兴农业》,深情讲述了95后海归杨一昕毅然放弃都市繁华,选择扎根乡村,以科技为笔、创新为墨,为农业发展注入新活力的青春故事。屠天宇同学以《一缕越音起,千年胆剑鸣》为题,带领同学们穿越时空,聆听越王勾践在会稽山下铸剑明志的壮丽史诗。

  成可同学以《凝聚新力,扬新质生产力之风》为题,巧妙运用绍兴自动驾驶小巴的智慧出行、柯桥纺织产业的转型升级等鲜活案例,生动诠释了科技创新如何成为驱动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的核心引擎。吴嘉琦同学通过《藏在深山里的星辰:中国导弹兵的精神解码》,讲述“兵王”王忠心、“导弹之父”钱学森归国途中坚持科研的动人故事,激励同学们要时刻保持“箭在弦上,蓄势待发”的备战状态,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续写忠诚与创新的辉煌篇章。安润祥同学以《蓄势起飞,低空揽越》为题,从“展翅初飞、蓄势腾空、翱翔九天”三个维度,层层递进地展现了绍兴低空经济的发展历程。金伟毅同学通过《八八战略引领下伞城崧厦的数字化蝶变密码》,以绍兴崧厦伞业为切口,展现了传统产业在新质生产力驱动下所经历的华丽蜕变。

  陈天宇同学以《DeepSeek的偶然和必然——发现历史的算法》为题,深情讲述了五四运动时期青年先锋何赤华的英勇事迹,并以此为基石,深情呼吁当代青年应驾驭科技与信仰的双重巨轮,推动时代巨轮破浪前行。赵瑞雪同学通过《在守正中创新,于变革中成长——看青春之城上虞的时代蝶变》,从青年一代的独特视角出发,巧妙运用工业、农业及服务业三大维度的叙事手法,层层剥茧,解构了千年古城上虞在新时代浪潮中的华丽转身与新生之路。张友林同学以《三次起跳:在时代坐标中跃动青春力量》为题,结合自己作为计算机领域探索者与田径赛场奔跑者的双重身份,深情叙述了从沙坑到科研殿堂的跨越之旅,生动诠释了“青春因不懈奋斗而熠熠生辉”的深刻内涵。胡玉婷同学则以《潮起鉴湖新引擎,“浙”里“群英”竞风流》为题,通过绍兴“亩均论英雄”改革实践等鲜活案例,引领同学们触摸经济数据跃升的脉搏,感受“向创新要效益、以集约谋发展”的治理智慧之光。

  上官薇婷同学通过《讲好“县”城发展故事,绘就城乡融合画卷》,讲述了绍兴六座县市区的城乡融合发展故事,呼吁青年学子为城乡融合发展贡献青春力量。王一诺同学通过《寻足迹·看变迁——在八八战略中看“浙D”实践》,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绍兴的殷切寄语为引子,生动而具体地展现了近年来绍兴各区域特色鲜明、民众幸福感日益增强、青年传承精神焕发的崭新面貌。厉诗诗同学以《“浙”里“干”劲燃——以“六干”精神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浙江新篇章》为题,细致梳理了浙江“六干”精神的实践轨迹,深刻剖析了中国式现代化在浙江大地的生动实践与辉煌成就。傅浏佳同学以《新国潮,在“浙”里遇见》为题,深入阐释了浙江从守护传统文脉到促进现代文化繁荣的跨越式发展,呼吁青年学子以青春之力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让国潮之音在新时代的文化舞台上激荡回响。


编辑:赵晗宇 张冉

 

版权所有©绍兴文理学院 |  浙ICP备050145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602000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