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3月20日,一份《关于开展2001年学生科研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正式拉开了我校学生科研活动的序幕。一年来,校团委和科研处各出资8000元设立了大学生科研活动基金,给予64个校级学生科研课题300-500元不等的资助;出台了《学生科研工作管理条例》等规章制度,为我校学生科研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提供制度保证;同时校团委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开设讲座,加强对参与课题的学生进行培训。这些举措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据统计,2001年共有37位学生在《量子光学学报》、《物理通报》、《当代文坛》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许多学生还参与到计算机网页设计、科技作品设计开发等活动中去,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2001年浙江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中,我校组织的作品以两个一等奖,两个三等奖的优异成绩获得全省高校团体第三名,并在全国“挑战杯”大赛中,获得了一个三等奖,成为学校开展学生科研活动的一项重要成果。同年5月16日,物理系陈刚同学举办了他的个人学术论文展,共展出12篇论文,这在我校历史上尚属首次。论文展极大地鼓舞了其他同学参与学生科研的热情,也推动了学生科研活动的开展。
为了保证学生科研活动持续性、有效性,切实加强学生科研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使科研工作上轨道快速运行,今年3月,校团委推出了第二届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通过此项活动一方面切实做好对2001年立项同学的指导、监督工作,确保其作品按时、保质完成;另一方面,鼓励其他同学大胆实践,积极参与到学生科研活动中来,从而挖掘并扶植一批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并有扎实理论功底的优秀人才;同时也为明年参加浙江省“挑战杯”竞赛打好坚实的基础。截止到今年6月10日,共收到学生参赛作品97件,包括50篇社会科学类学术论文、22篇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及25项科技发明制作类作品,其中,10余篇论文已在全国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
学校对于此项评比活动十分重视,专门成立了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评审委员会。宣培才副院长在评审会上对与会的专家、评委说,学生科研活动的开展是一件好事,很有意义;每一个参与活动的老师与同学都非常负责,这为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了保证。评审委员会分社会科学组和自然科学组(包括科技发明制作类作品)。社会科学组由章融、寿永明、侯友兰、邹颉、孟海泉等五位老师组成,章融任组长;自然科学组由王建力、宣培才、俞军、张新华、潘伟槐等五位老师组成,王建力任组长。6月24日,评审委员会对学生科研作品进行了评比,共评出社会科学类作品一等奖4个,二等奖8个,三等奖12个;评出自然科学类作品(包括科技制作)一等奖4个,二等奖9个,三等奖14个。
宣培才副院长对于此次学生课外科技竞赛给予了肯定,认为参赛作品不仅数量多,质量也很高,大多作品都具备了新疑性、创造性、现实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充分显示了我校大学生深厚的理论功底和独特的创新精神。他指出能参加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不仅是同学们勤奋努力的结果,也是创新精神的具体体现,更是学校注重提高教学质量的成果。这次学生科研活动意义深远,不但是对全校学生的极大鼓舞,而且在加强学风和校风建设中必将起到重大的作用。
团委陈军土老师介绍说,学生科研活动是校团委在科研处、教务处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于去年推出的一项重点活动。经过一年的努力,我校大学生的科研学术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科研意识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事实证明,学生科研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常抓不懈才能出成效。为此,下学期校团委将举办校首届学生学术论文报告会,面向全校同学宣传优秀的学生科研作品;同时将获奖作品汇编成册,出版学生学术论文学报专辑;并将进行2002年学生科研申报活动。校团委希望通过开展这些活动,在全校上下营造浓厚的学习、学术氛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团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