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媒体聚焦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绍兴日报》10月12日:修德求真 砥砺前行——绍兴文理学院百年办学的新征程和新跨越

发布日期:2017-10-16    来源部门:     点击次数:

  绍兴文理学院是1996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建立的一所普通全日制综合性本科院校,其前身可以追溯到1909年创立的山会初级师范学堂,鲁迅先生曾出任山会师范学堂监督(校长)。1996年绍兴师范专科学校与绍兴高等专科学校等合并建立绍兴文理学院。在新的征程中,绍兴文理学院秉承“修德求真”的校训,不断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心、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为建设高水平的地方综合性大学而不断努力。

1978-1980浙江师范学院绍兴分校攒宫校园晨读一景

 

文理学子在公祭大禹陵典礼上合唱《大禹纪念歌》

 

百年办学 修德求真  

  回溯百余年办学历史,绍兴文理学院经历了学堂勃兴、收归省立、中师合校、颠沛流亡、  复办简师、新办初师、归并中师、升格大专、两校合并、筹建大学、建立学院等一系列变迁,正如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在百折迂回之中执着前行。鲁迅先生“开拓越学,俾其曼衍,至于无疆”的教育理想,在一代代后来者的薪火传承中,延绵而形成了今天学校“修德求真”的办学精神。百年校史和“修德求真”的校训,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历届学生的成长成才,学校已培养出一大批具有鲜明“越地精神”的优秀人才,他们在政界、学界、教育界和商界建功立业,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学校现拥有风则江、南山、兰亭、上虞、镜湖5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2058.5亩,校舍总建  
筑面积75.26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89亿元,馆藏纸质图书231万册,电子图书约128万册,各类中外文电子期刊2.3万种,资料数据库45个。设有69个本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  学、艺术学等十大学科门类。设有18个二级学院和1个独立学院,以及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医院。
  现有专任教师1159人,其中正高职称教师167人,副高职称教师330人,具有博士学位专任
教师288人。学校面向全国25个省区市招生,各类全日制在校生近2.4万人,其中研究生315人。
  学校牢牢把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秉持“崇尚学术、师生为本”的办学理念,秉承“  
修德求真”的校训,坚持“质量为重、人才为本、特色为上、协同为要”的方针,以加强应用型建设为主线,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全面推进学校内涵式发展,着力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心、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致力于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根据最新公布的2017年武书连“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公布的中国大学排名中,学校排名
第324位,比2010年上升29位;在浙江省34所普通本科高校中排名第16位。  

 

 

2012年2月14日,杜时贵教授荣获2011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第六届世合赛-第10组女声合唱组金牌

 

励精图治 三大突破

  绍兴文理学院成立以来,励精图治,奋力拼搏。2005年,学校以良好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实现了由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的转型,2011年又进入了“一本”招生行列
  近5年中,绍兴文理学院实现了三大标志性成果突破。一是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建成3
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1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二是省级重点平台实现从无到有。学校牵头申报的“浙江省山体地质灾害防治协同创新中心”成为全市首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有精细化学品传统工艺替代技术研究和清洁染整技术研究2个省重点实验室以及3个省级学科平台,越文化研究中心为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三是国家级奖项取得零的突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项,李四光地质科学奖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
  近5年中,办学水平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使命,大力  
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与实践,着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85%的专业对接社会需求,形成一批国家特色专业和省重点(优势、特色)专业,拥有汉语言文学、生物科学、纺织工程等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0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9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7个专业列入“一本”招生,招生投档分名次逐年提升;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大学生学科竞赛多次获得全国一等奖,总成绩排名位列同类院校前列。科研整体实力不断提升。承担国家和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434项(其中国家级119项),累计科研经费近1.8亿元,分别是“十一五”时期的4倍和2.4倍。与中科院上海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合作建立绍兴分中心,与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组建岩土力学与地质灾害实验中心。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与“十一五”时期相比,专任教师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比例由45.3%提高到50.61%,博士学位人员比例由15.39%提高到33.11%。外籍院士、省特级专家、省高校“钱江学者”特聘教授均取得突破。
  近5年中,学校服务地方不断深化。强化校企合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与绍兴15个部门和
485家企事业单位建立战略合作,在全市各县市区建立技术转移中心;累计开展各类政府咨询服务、参与编制市、县两级各类规划纲要、政府调研课题等266项。沈润溥教授主持研发的维生素A和β-胡萝卜素全合成新工艺,与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采用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工艺,打破了Roche和BASF等跨国公司对该系列产品长期的技术和市场垄断,大大提升了我国在全球维生素和类胡萝卜素产业链中的地位,项目产业化以来累计实现销售收入近30亿元,利税近5亿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近5年中,参与文化强市建设,引领文化传承。历经多年凝练,“风则江大讲堂”“爱心承  
诺”“卓越奖学金”已经成为学校独树一帜的文化品牌。“风则江大讲堂”被誉为“没有边界的文化,没有校门的大学”,先后被评为浙江省首批高校优秀校园文化品牌、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浙江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和全国优秀人文社科普及基地。其中“大师对话”系列讲座受到了全校师生和绍兴市民的高度好评。“卓越奖学金”获得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校合唱团在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世界合唱比赛中共获得7枚金牌、2项冠军。  

著名作家莫言做客文理学院风则江大讲堂

 

“绍大”夙愿 砥砺前行  

  创建绍兴大学是绍兴人民、海内外乡贤和绍兴市委、市政府历任领导的共同夙愿。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陈元钜、车越乔等旅港乡贤联名提出“倡办绍兴大学,培养建设家乡各类人才”的提案。1994年,绍兴市委、市政府决定筹建绍兴大学。随后,整个绍兴市掀起了捐资创建绍兴大学的热潮。1995年7月,绍兴市政府批准了绍兴大学总体规划方案;1995年8月,绍兴师范专科学校与绍兴高等专科学校两校合并申办绍兴大学;1996年4月,国家教委批准,成立绍兴文理学院。2000年,浙江省绍兴卫生学校、浙江上虞师范学校和绍兴建工中专等学校相继并入绍兴文理学院。
  百余年的办学历史,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为绍兴文理学院更名绍兴大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十三五”的新征程中,绍兴文理学院提出了“全面提升学校办学内涵与服务地方能力,力争在2018年底实现建成绍兴大学”的目标。争取到“十三五”末,学校综合办学实力排名进入全国前300名;进一步提升办学层次,开展博士研究生教育,为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为绍兴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为全面提升内涵实力,全力以赴建成绍兴大学,学校将重点实施以下举措:
强特色,努力建设匹配绍兴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立足绍兴、面向浙江、辐射长三角,重
点围绕现代住建、高端纺织、化工医药、新材料、智能机械、节能环保、生命健康、创意设计、越文化和教师教育等领域,积极实施“应用型学科群建设+优势基础学科提升计划”。进一步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优化二级学院布局,调整专业设置,深入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化产教融合,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积极实施“高水平团队建设+科研成果培育与成果转化”计划。进一步加强高水平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引进一批高层次领军、拔尖人才,为地方重大产业发展和城市能级提升提供智力支撑;进一步推进高层次应用型平台建设和成果转化,重点建设一批直接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技术研究中心和人文社科基地,新增省级科技平台2-3个,力争实现国家级科技平台零的突破。引进名企大院,实行“一企一策、一院一品、校企共建”,全面深化产学研合作,共建科研平台、共享科研成果、共育专业人才、共设行业智库、共建产业学院,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贡献度。大力推进教育国际化,争取各方支持,通过“增点扩量”和海外招生,实现硕士点和研究生数量新突破。经过二至三年建设,力争成为省内乃至长三角南翼的应用型建设示范高校。
  优治理,构建充满活力的现代大学开放办学体系。要着力破解学校“对外开放不够,向外
争取资源能力较弱”“内部活力不足,办学机制不够灵活”的短板,要解放思想,创新办学理念,优化治理结构。一方面,建立“政府主导、学校自治、社会参与”的开放办学模式。积极探索建立大学理事会制度,充分整合社会力量补齐“创大”短板,借势借力,破解学校发展瓶颈。另一方面,建立“校院联动、充满活力”的内部治理体系。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进一步完善学校章程,优化校院两级管理体系,增强二级学院的办学活力;扩大学术民主,使教师拥有更多的治学权和决策参与权。统筹全校资源,推进校院两级开放办学,加强与行业、企业、研究院等深度合作,建立若干行业或产业学院,推动产教融合,不断提升学校办学内涵与服务地方能力。

重点实验室学术交流活动。  

 

  绍兴日报电子版链接:http://epaper.sxnews.cn/sxrb/html/2017-10/12/content_14_9.htm

  《绍兴日报》10月12日第14版

地址:绍兴市城南大道1077号 | 邮编:312000

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绍兴文理学院 |  浙ICP备05014572号-2 | 浙公网安备 330304020007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