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媒体聚焦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北高峰1月9日:新时代阳明心学如何发展转化?绍兴举办纪念王阳明逝世495周年研讨会

发布日期:2024-01-10    来源部门:     点击次数:

  1月9日,时值王阳明先生逝世495周年纪念日。为推进新时代阳明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国际儒联阳明研修基地、浙江省稽山王阳明研究院和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日前在浙江省稽山王阳明研究院举办了纪念王阳明逝世495周年暨“明体达用:新时代阳明文化的传承发展与现代转化”研讨会。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绍兴是阳明先生的故乡,也是他生活时间最长,留下遗迹遗存最多的地方。阳明先生曾修道于阳明洞天,论道于稽山书院,讲学于伯府第,证道于天泉桥上,最终长眠于兰亭仙暇山。这些思想和遗存既是绍兴的、浙江的,也是全国的、世界的。作为阳明先生的故乡,绍兴扛起为“往圣继绝学”的历史责任,努力朝着打造中国阳明心学研究中心、国学高地的目标迈进。
  在研讨会开幕式上,浙江省稽山王阳明研究院院长董平和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党委书记钱晓萍先后致辞。本次会议从“明体达用”的角度,探讨新时代阳明文化的传承发展与现代转化问题。来自全国各地的25位参会者共同围绕当代阳明学的历史回顾、新时代阳明学的前沿问题、当代青年与阳明文化传承、新时代阳明文化的教育实践和新时代阳明文化的大众传播等五个方面展开讨论。



  绍兴市委党校雷泳仁博士提出,阳明心学的一个鲜明特征是“合一性”思维,主张在联系中进行思考,反对支离破碎,善于建立概念之间的联系。阳明心学贯穿了辩证的求是精神,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存在相通相契之处。阳明心学最可宝贵的精神是知行合一,主张在事上磨炼,在行动中学习。在重视实践方面,阳明心学与马克思主义呈现出高度的契合性。阳明心学以良知释心,具有个人的生活与他人的福祉相和谐的思想,阳明心学是历史上儒家思想继往开来的一种新形态。阳明心学辩证的求是精神、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万物一体之仁”的价值追求,充分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观、实践论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契合性。雷泳仁认为,对阳明心学的重要思想进行重新考察,有利于促进阳明心学适应当今时代的要求,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绍兴文理学院王阳明研究中心主任卓光平博士从新时代“阳明戏”研究入手,对阳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卓光平说,王阳明一生充满了传奇,在王阳明去世后不久,不仅有了有关王阳明题材的小说,王阳明题材的戏曲作品也出现了。2000年前后,贵州和余姚先后再次有王阳明题材的戏剧诞生。随着阳明文化热的兴起,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又出现了10余部以王阳明生平为题材的戏剧作品。这些王阳明题材的戏剧既是对阳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也是让阳明文化“活起来”的有效途径。卓光平通过“阳明文化的戏剧演绎与创造转化”“新世纪话剧、歌舞剧舞台上的阳明戏”等研究,深刻地阐述了阳明文化在新时代通过微信视频号、B站等新平台进行传播传承的新方式新路径。他提出,要以新的科技形式激活阳明文化,实现阳明文化的现代转化。
  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王金驰认为,“既要看到传统的价值,也要看到传统的限度”是我们现实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前提。王阳明发明“致良知”之教,将良知视作天理,此即是肯定传统的永恒价值。而另一方面,王阳明看到了朱子“即物穷理”的限度,王阳明正是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倡导身心之学,讲知行合一。要真实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还需要为传统注入新的时代经验。新时代下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同时,也需要与不同文明之间互学互鉴和共同进步。



  著名学者、浙江省稽山王阳明研究院院长董平在点评时说,在极短的时间里,专家学者们就探讨了阳明文化的众多内容,提出了许多新鲜的观点,这充分体现了阳明文化的丰富性和在新时代的张力。阳明文化的传承发展与现代转化有着无限的可能,也必将转化为更多的体悟力量。(戴洁菲
全文链接:
https://m.1045fm.cn/#/news/share?id=10145641&columId=10000001&columName=%E8%B5%84%E8%AE%AF&shareType=0

地址:绍兴市城南大道1077号 | 邮编:312000

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绍兴文理学院 |  浙ICP备05014572号-2 | 浙公网安备 330304020007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