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媒体聚焦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中国教师报1月3日:研学旅行的“绍兴模式”

发布日期:2024-01-04    来源部门:     点击次数:

  为破解学生被紧紧束缚于课本知识,脱离真实社会,由此束缚住身心、个性及创新思维的问题,绍兴文理学院2022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项目《中学生研学旅行“绍兴模式”37年探索与实践》主张在传统知识教学模式中植入“体验”环节,从而实现学校知识课堂与真实社会之间的有效连接,让学生把书本知识学“活”,让素质教育真正落地,由此构建了具有绍兴地域特色的“绍兴模式”。“绍兴模式”历经四个阶段的探索与实践。
  第一阶段,围绕“跟着鲁迅游绍兴”研学活动,以鲁迅的故乡绍兴为焦点,打开鲁迅的扇面,丰富学生的体验。
  鲁迅以故乡绍兴为背景的作品大量入选中小学语文课本,绍兴也为中小学生理解鲁迅提供了大量可体验的课程资源,比如三味书屋、百草园、土谷祠、长庆寺、恒济当铺、咸亨酒店。1985年,皇甫少年鲁迅研究会和稽山中学鲁迅研究社成立,由绍兴文理学院(绍兴师专)和绍兴文旅集团(绍兴鲁迅纪念馆)专家担任顾问,指导中小学校开展研学旅行,这标志着“跟着鲁迅游绍兴”研习模式正式启动。
  皇甫少年鲁迅研究会“章程”中明确规定的“五项研习计划”具备了“跟着鲁迅游绍兴”运行模式的基本要素:大量阅读反映鲁迅少年生活的书籍;开展“寻访鲁迅公公少年足迹”的活动;邀请专家学者做学术报告;与专家学者通信,争取他们的指导和帮助;确定研究课题,学写小论文、小故事和反映皇甫庄、安桥头等地民间风俗的文章。《绍兴鲁迅研究专刊》开辟“百草园文艺”专栏,为学生发表相关文章提供园地,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鲁迅、研究鲁迅的兴趣和热情。
  值得一提的是,1993年创办的绍兴鲁迅中学以建设全国“最鲁迅”的学校为目标,以鲁迅的“立人”思想为办学理念,全方位建设以鲁迅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把百草园、三味书屋等景点“搬”进校园,让学生在体验中接受生活教育、实践教育。
  第二阶段,围绕“跟着课本游绍兴”研学活动,以鲁迅为焦点,打开越文化的扇面,厚植学生的人文情怀。
  绍兴是“名士之乡”,鲁迅之外还有勾践、范蠡、王羲之、谢灵运、贺知章、陆游、王阳明等文化名人的足迹。此外,绍兴还是“水乡”“桥乡”“书法之乡”“山水之乡”“黄酒之乡”,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博物馆”。绍兴历史文化名城的大量资源不仅进入语文学科,还进入了历史、地理等学科。2005年我们启动了“跟着课本游绍兴”研学活动。该活动的焦点依然是鲁迅,鲁迅中学逐步开发研学旅行课程体系,其中《跟着鲁迅学作文》《鲁迅作品选读》等18门特色拓展课程在全省推广。同时,学校细化各级各类管理机制和体制,陆续出台《鲁迅中学“立人”课程设置与开发》《鲁迅中学“立人”特色课程体系》《鲁迅中学“立人”教学改革与实施》《鲁迅中学“立人”德育创新与实施》等系列文件和方案配合“课本游”。学生深入鲁迅的世界、越文化的世界,不仅提升了对语文学科之外历史、政治、地理等学科的兴趣,还在心中厚植了人文情怀。
  第三阶段,围绕“华夏人文行”研学活动,以鲁迅为焦点,打开传统文化的扇面,增进学生的文化自信。
  越文化是鲁迅世界的坐标原点,而循着鲁迅的思想轨迹,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于是,我们2015年启动了“华夏人文行”主题活动,每年暑期确定一条传统文化的研学旅行路线,由多名教授引领学生万里行,进行为期半个月左右的历史文化考察。2015年“中原行”,沿着孔子周游列国的路线到齐鲁大地实地考察儒家思想的发源与推广;2016年“秦晋行”,行走的是秦始皇东扩吞并六国的路线,在秦晋大地上梳理春秋战国的历史脉络;2017年“丝路行”,沿着张骞出使西域的路线探究丝绸之路东段的文化内涵,体会“一带一路”的文化构想……学生行走在中华大地,为中华崛起而奋发努力的决心和信心被激活。
  第四阶段,围绕“大师对话”研学活动,以“大师”为焦点,打开世界各民族文化扇面,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
  2014年开始,我们每年与鲁迅文化基金会联合举办“大师对话”系列活动,比如“大师对话:鲁迅与雨果”,以及鲁迅与托尔斯泰、鲁迅与泰戈尔、鲁迅与但丁等。让大师与大师对话,让大师的后人与后人对话,让世界与绍兴对话,也让绍兴与世界对话,让世界听到绍兴的声音,也让绍兴听到世界的声音。同时,大师所在的两个国家每年互派考察团沿着对方大师的足迹深入考察对方的民族文化,进一步拓展学生视野。
  在37年的探索和实践中,我们逐步构建了中学生研学旅行的“绍兴模式”,解决了“游而不学”“学而不研”“研而不深”等难题。实践中,我们既坚持创新,又在六个方面有所坚守。
  一种理念。“必须和实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鲁迅的论断也是我们坚持的理念。如何使“所读的书活起来”,必须让学生在“学中行”、在“行中学”,必须让学生在“学中用”、在“用中学”,必须让学生在“学中创”、在“创中学”。
  两块理论基石。一是“体验”,二是“从本乡本土出发”,两者都是实现“书本知识”与社会有效连接的理论基础。研学旅行以学生对本乡本土地域文化的体验为出发点,以现场体验的方式打开理论内核,为学生打开本乡本土、民族乃至世界各民族文化的扇面,为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人文情怀和学术思维奠定基础。
  “三位一体”的运行机制。高校学术引领、文旅机构推动、中小学校实施,我们的模式突破了“学校—家庭”“教师—家长”等二元互动的教育教学局限。
  “四立”研学旅行课程体系和四组扇面的研学内容。“四立”研学旅行课程体系从“立德”“立智”“立能”“立艺”四个维度构建“修身型”“基础型”“拓展型”“技能型”等4个模块12个类别的研学旅行课程群,其中“实践探索类”“校本必修类”“人文类拓展类”“社会教育类”等课程群为研学旅行创造了自由伸展的空间,也为课内知识的研习与课外体验活动的连接创造了条件。四组扇面的研学内容,一是以“跟着鲁迅游绍兴”研学活动,打开鲁迅扇面;二是以“跟着课本游绍兴”研学活动,打开越文化扇面;三是以“华夏人文行”研学活动,打开传统文化扇面;四是以“大师对话”研学活动,打开世界各民族文化扇面。
  五单元活动课程序。研学旅行课程必依次展开5个程序环节:一是根据研学主题确定驱动问题,激发学生研学兴趣;二是根据驱动问题,学生查阅资料并做阅读笔记;三是集体组织旅行体验,激活课本知识;四是学生根据自身旅行体验,返校后进一步查阅资料并完成或写作或演讲或演剧或访谈或绘画或歌舞等展示任务;五是多元评价,计入考评成绩。
  “六性”活动课程原则。研学旅行要遵循活动课程的六项原则,即活动课程设置的弹性、研学主题的多学科融合性、内容的开放性、现场体验的情景性、知识激活的动态性、旅行过程的探究性,将旅行体验与研究性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整个研学过程中都能积极探索。
  中学生研学旅行“绍兴模式”使学生以各种形式到文化现场去体验、学习与思考,不仅学会了学习,也养成了健康的生活习惯。从鲁迅到越文化到传统文化再到世界各民族文化,学生的视野不断扩大,文化素质持续提升。(作者 曹禧修)



全文链接:http://www.chinateacher.com.cn/zgjsb/html/2024-01/03/content_633907.htm?div=-1

地址:绍兴市城南大道1077号 | 邮编:312000

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绍兴文理学院 |  浙ICP备05014572号-2 | 浙公网安备 33030402000759号